徵收房産稅大勢所趨

時間:2012-11-19 14:37   來源:解放日報

  房産稅改革是大勢所趨,土地財政糾偏、現有房地産稅費制度改革、建立正確的激勵制度,都需要房産稅。相信,中國房産稅落地的聲音不會太遠。

  新一輪試點方案低調上報。《華夏時報》11月15日報道,房産稅試點正處於穩步推進中,最新的進展是,第二批湘潭、鄂州兩地仍然在低調開展試點準備工作,其中鄂州方案已上報,湘潭方案還不明朗。全國擴容時間表尚需中央、地方達成一致後方可實施。綜合各方資訊,房産稅從試點開始推廣,將房産稅、城鎮土地稅進行合併改革試點,對企業和單位按評估值徵稅,一些地區將在存量環節徵稅,非投資的首套住房將有優惠措施。

  目前徵稅技術上不存在障礙,障礙在於如何穩步替代現有的稅收體制與土地財政。

  存量房的資訊已經基本準備就緒。按照財政部和稅務總局于2009年下發的《關於開展應用房地産評稅技術核定交易環節計稅價格工作的通知》,去年末以來,全國大部分省份和城市陸續發佈公告,對存量房資訊系統建設進行招標建立“存量房數據資訊庫”。截至今年,一些省份已經做到全覆蓋。該系統將成為天網,房屋地段、面積、産權等各項與評估有關的資訊將納入其中,為房産稅奠定數據基礎。

  按照市場房價評估也不是問題。從今年7月底以來,國家稅務總局組織來自全國36個省市的71名稅務系統工作人員,在中國人民大學培訓房地産估價技術,權威人士向《中國證券報》確認,這種估價技術同樣將應用在未來的房産稅徵收中。事實上,目前房地産市場為滿足房地産交易所需,已經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被市場認可的資産評估體系與評估隊伍。

  關鍵問題是,佔據地方財政收入半壁江山的土地財政何去何從?當土地作為最大宗的兌現資産退出舞臺後,有什麼可以滿足大規模基建所需要的數萬億元的資金?

  根據財政部的數據,今年前10月,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為20093億元,佔同期全國財政收入的比重超過20%。但受樓市調控帶來的土地交易降溫的影響,前10月土地出讓收入大幅下降21.7%,同比減少5561億元。雖然土地出讓金收入大幅下降,但2萬億的金融仍然是個龐大的數字,目前試點城市的房産稅收入只是土地收入的零頭,因此,以往的交易環節增量部分收稅的辦法必須有大突破,才能實現兩步走的目標:第一步,讓房産稅與土地稅收合併,解決雙重收稅所引發的質疑;第二步,以大的房産稅取代土地財政,逐漸過度,以防出現地方政府的兌付危機。

  雖然從短期看,房産稅將減少地方土地收入,但從長期看,普遍徵收的房産稅使地方政府擁有固定的、不隨房地産市場週期大起大落的穩定收入。土地儲備日益減少,資産擁有數量極不均衡,借助二次分配,可以為未來的稅收與房地産改革開闢出一條坦途。

  房産稅可以增強地方財政自主性,推進財政公平。房産稅是地方稅種,美國房産部分為郡稅、城市稅和學區稅,各州的房産稅不一致,由地方根據本地的教育費用等情況決定。認為本地房産稅高的居民,可以搬遷到房産稅相對較低的地區。中國各地財政狀況不同,房價高低完全不同,地方政府可以根據本地的消費水準與房地産市場現狀、財政支出決定房産稅稅率,居民的選擇將顯示地方政府的決策能力的高低。當然,由於各地發展情況不同,房産稅不會一刀切,一些土地儲備豐富的地區可能實行土地收入與房産稅的雙軌制,在市場成熟後進入房産稅單軌制。

  另一個重大問題是主管部門歸屬,財政、稅務、國土、地方政府的協同至關重要,各部門之間的爭奪,以及大規模佔據房地産資源者的掣肘,將是推出房産稅的最大阻力。只有一套房的自住者可以安心,投資與自住的房産稅將截然不同,佔據資源少、資産紅利少的人,不會承擔轉型代價。中國的房地産市場弊端在於兩極分化,投資者手握數套房,剛需者無法找到合適的産品,只有持有成本增加才能逼出存量房,當市場的空置率下降時,我們再看看,房價是上漲還是下跌?

  徵收房産稅必然引發爭論,這是好事不是壞事,多如牛毛的附著在房地産行業上的稅費有必要進行清理,稅收的合法性與合意性得到尊重,地方財政可以擁有較為長期的來源,房産稅牽涉到千家萬戶,民眾有監督的自覺性,房地産市場才能從原罪裏得到根本解脫。(葉檀)

編輯:扶海濤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