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社會道德建設

時間:2012-11-07 13:51   來源:解放日報

  對於我們這個社會的道德現狀,有兩種評價。一種觀點認為,我們的社會道德下滑了,因為幾十年前那種克己奉公、尊老愛幼、助人為樂的事情似乎變少了,相反的,唯利是圖、損人利己、弄虛作假的事情卻越來越多了;另一種觀點則認為,崇高的社會道德並沒有走遠,最近就涌現了被譽為“最美媽媽”、“最美教師”、“最美司機”等捨己救人的例子,我們在地震、洪水等自然災害面前所看到的救災事跡,也絕不遜色於人們記憶中道德風氣最好的年代。

  不管怎麼説,社會道德建設依然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課題之一。誠然,我們這個社會並不缺少良心和正義。我們應該從近年來所涌現的許多道德崇高的人物身上,拾起道德建設的信心。

  道德是不是受利益驅使的?這是學術界一直在討論的問題。一種意見認為,一個人實施道德行為,是因為他會從中收穫自己的快樂;另一種意見則認為,一個人之所以有道德行為,是因為他認為這種行為是對的、他有義務去做,與這種行為是否會給自己帶來快樂和好處無關。在道德的最高級形態上,如視死如歸、捨己救人,這些行為顯然是不受利益驅使的,但是在低一個層次的道德行為中,一個道德水準較高的人,會把它視作自己樂於去做的事情。作為道德的總的原則,應該是理性的,非利益驅使的,但是作為道德教育,應該使更多人把更高層次的道德行為視作自己樂於去做的事情。

  道德教育的基礎,在於承認人性中具有向善的成分。但是對整個社會來説,以為依靠各種社會道德的自然碰撞,就可以取得優勝劣汰之效,最終形成一種良好的道德風尚,這卻是不可能的。我們必須加強道德教育,因為我們要認識到人性中還有向惡的成分。

  歷史上,我們曾經採用了過多的約束措施來維持社會道德,而近代以來我們看到了個性的解放,於是有些人誤以為社會的繼續行進必將伴隨人類慾望的繼續釋放,而道德的行進也只能追隨這一條軌跡。但事實上,作為一個社會,對個人的約束是永遠需要的,人類慾望的滿足也並不總是合理的。每個人都必須接受社會約束,我們應該自覺地實行自我約束,這種約束就是道德。明確了這一條,道德教育才能理直氣壯。

  應該允許人們的道德層次有高下之分,不能按照同一種標準來規範全社會的道德。但社會道德有底線,我們要把這個底線討論清楚。如果在社會道德底線之上,那麼應該放手讓學校的教師,以及其他從事社會道德教育的人士,按照各自的道德準則宣講各自的觀點。就是説,所宣揚的觀點應該是明確的而不是含糊的,但是不必是劃一的。社會道德是一個區間,某些行為是可以容忍的,但不等於説這些行為就是值得提倡的,不應該妨礙我們對某些行為展開義正詞嚴的批評。這是我們在進行道德宣傳的時候,必須認識到的。

  道德建設應該從何抓起?有人説當前最大的問題是誠信缺失,有人説要培養愛心,也有人説要從“禮”抓起。這些主張在實施中並沒有衝突,筆者以為,道德建設的另一個重點是反對不勞而獲,要教育人們必須付出自己的勞動造福于社會,以此來取得社會回報。現在,一些學生只知解題應試,直到大學畢業仍然缺乏謀生的技能,甚至因過分依賴父母而缺乏獨立生活的能力,因此催生了諸如啃老等問題。社會上一些人不惜以墮落和觸犯法律的行為來牟取錢財,也是源於自食其力觀念的缺失。可惜,我們在社會上看到了太多不勞而獲、侵吞他人勞動成果的人群。正是這些人的行為,對社會有強烈的腐蝕作用,成為一些喪失了恥辱感的人們的效倣對象。如果不能有效地處置這些社會問題,社會道德就恐難以有效地建設。

  要推動社會道德的建設,除了學校教育,更要靠家庭和社會;除了言教,更要靠身教。我們的全體教師、家長、國家公職人員和媒體,都有責任為社會,特別是為青少年作出道德表率。(浦家齊 上海大學教授)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