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長假作為一面鏡子反射國民素質

時間:2012-10-09 15:15   來源:台灣網

  大聲喧嘩、隨意插隊、亂扔垃圾、隨地便溺、吵架甚至動手打架、只懂購物不懂文化……國慶黃金周是一面鏡子,照出了一些在國內外遊玩的中國遊客的素養。據北京市政市容委統計,“十一”當天,天安門廣場共清出生活垃圾7900多公斤,比去年同期清出的6300多公斤增加了四分之一。(10月9日人民網)

  當今這個社會是個科技急速發展,經濟逐步復蘇的年代,而且也是正在全面奔向小康的社會。有人説:“國民的素質與文化程度成正比。”但是通過反覆的日常觀察,我們很難得到這個道理,反而會出現疑問:“國民的素質真的與文化程度成正比嗎?”

  就拿今年的十一黃金周説起,國家放大的管理政策,高速公路免費開通,為自駕遊有旅客們打開了綠色通道,而我們的遊客朋友們在這個綠色通道上留下的卻是種種不文明行為,高速上遇到堵車變成停車場同時,還臨時充當了垃圾場的角色。堵車時,似乎吃東西成了一種樂趣,冷不丁地就會從車窗飄出一隻垃圾袋,或者一支礦泉水瓶、一個餅乾盒等。紅的、藍的、白的……零散地撒在原本乾淨的高速路面上,顯得格外刺眼。除了這些垃圾,報紙也在車流中飛舞,更有甚者直接在高速公路邊小便,讓道路變成了“垃圾場+公廁”。

  這僅僅是十一黃金周的開始,接下來我們再説説各地的旅遊景點,十一長假過後,旅遊景點變得不美了,而是變成了垃圾的海洋。每個人都有從眾心理,當看到別人扔垃圾的時候,他會想,為什麼他能扔,我不能扔,順手也扔了。如果順手扔進垃圾箱,那該有多好啊?就是這樣,保護環境一天天宣傳著、治理著,而垃圾一天天的扔著、污染著。在一些旅遊勝地、名勝古跡以及公園,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一些人隨地吐痰、亂扔垃圾、亂寫亂畫、衣冠不整……這些行為看起來不經意,但卻反映出我國公民的整體道德素質的缺乏。

  我個人以為,國民素質的提高,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比如,2003年非典期間乃至之後一段時間裏,隨地吐痰幾乎絕跡。但是,不久卻又故態複萌。其原因在於不少人從思想上並沒有意識到這是不文明的行為,也缺乏糾正這些老毛病的動力。從另一個方面,這也説明提高國民素質是一個長期的、艱巨的任務。

  國民素質的提高不僅是國家的,也是個人的,你我的!我想説的是:素質不是一兩天的事,需要持之以恒。大家也別以為素質是別人的,自己就可以我行我素,素質應該是從生活點點滴滴開始。國民素質是必不可少的!一個國家只要有了良好的國民素質,這個國家才可能繁榮發達!雖然我們祖國,國民素質還很差,但是我堅信,只要我們攜手起來提高素質,我們的國家的國民素質一定會好的,國家一定會無比繁榮昌勝的!那就讓我們一起努力吧!(台灣網網友 孫雪梅)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編輯:扶海濤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