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民殯改”應成公共政策取向

時間:2012-11-05 11:10   來源:法制日報

  為了讓農民平墳,河南週口出臺了一系列“惠民殯改”政策,推出了免費火化、免費提供骨灰盒以及遺體接送、公墓建設等殯葬惠民政策。在此帶動下,今年農民已平遷200多萬座墳墓,復種耕地近3萬畝(11月4日《京華時報》)。

  一些人僅僅將視角放在“平墳復耕”本身,對此大加道德與政績秀的批判,但在如今“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的網路時代,筆者通過網路搜索,並沒有發現多少負面新聞。相反,對於河南省南陽市爆出的“副處級祖墳可不動”的新聞,週口卻是“幹部不帶頭就免職”的新聞。緣于幾千年“入土為安”的傳統,“平墳復耕”遭到一些反對和質疑本就是預料之中的事情,而恰恰是週口的“惠民殯改”和“幹部帶頭”,才取得了“平遷200多萬座墳墓,復種耕地近3萬畝”的政績,這對各地解決死人跟活人爭地的矛盾,無疑是有啟發和借鑒價值的。

  雖然中國經歷了幾千年的“厚葬”、“土葬”傳統,但這畢竟是不合時代潮流的,也不合中國人多地少的現實國情。土地資源稀缺不可逆轉,而人的觀念則有改變的可能。通過公共政策的引導,節約土地,移風易俗,大力倡導厚養薄葬,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好事。推行“惠民殯改”政策,不僅是農村解決大機器耕作、死人與活人爭地的問題的需要,更是全國解決“死不起”難題的民生需要。萬事第一難,河南週口的做法和經驗為殯葬改革撕開了一個口子,更多的地方應該學習和推廣週口的“惠民殯改”。

  死亡是人生的最後一站,一個人無法選擇要不要到達這一站,但卻可以選擇到站的方式。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裏,我國的殯葬改革打著“移風易俗”的旗號,卻走向了市場化的道路,加上行政權力的自肥衝動,導致殯葬行業成為一個事實的壟斷行業。殯葬行業本質上的公益性已喪失殆盡,取而代之的是對暴利的追逐,“死不起、葬不起”成為了公眾共同的無奈的聲音。殯葬暴利事實上的取向,不僅讓國家“文明、節儉、綠色辦喪事”的提倡消弭于無形,反而加重了厚葬的攀比心理,成為一個事關社會和諧的民生難題。

  “老有所養”是公民的基本權益,也是社會保障的必須內容。以此推理,“死有所葬”也應是公民最後的尊嚴,還應是政府必須盡到的義務。河南週口推出的“惠民殯改”,免費火化、免費提供骨灰盒、免費遺體接送、公共投資公墓建設等,既是共用發展成果的民生工程之需,更應該是殯葬服務在暴利多年後的回報,是殯葬服務回歸公益的正確選擇。民間理性向來與政府理性緊密相連,沒有政府理性,單方面強調民間“移風易俗”的理性,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科學發展強調以人為本,以人為本一方面體現在基礎物質需要的滿足上,另一方面體現在人人平等的尊嚴上。河南週口正是基於“惠民殯改”的物質滿足以及“幹部帶頭”的平等尊重,才使“平墳復耕”相對順利地進行。權利落地方能秩序安好,以人為本方能改革順利。河南週口的“平墳復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惠民殯改”也還需要進一步推進,當人們不再擔心“死不起、葬不起”的時候,當人們不再疑慮公墓裏尊嚴的時候,“移風易俗”也就順理成章了。

  不看廣告看療效。“平墳復耕”也許是一場轟轟烈烈的“政績秀”,但只要以人為本的“惠民殯改”實施得好,將“政績秀”變成扎紮實實的政績,變成公共意識落地,也不是不可能的。暫且拋開“平墳復耕”,“惠民殯改”應成普遍的公共政策取向,這一點是沒有疑問的。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