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墳復耕”最好先取得民眾理解

時間:2012-07-20 09:49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今年5月底至6月初,河南省週口市試點平墳復耕工作,希望將幾千年來的“第一難事”撕開一個口子。據河南省民政廳社會事務處處長彭國平介紹,除週口外,洛陽、南陽、商丘等河南地市,從今年年初開始,相繼開展平墳復耕。當地官員稱平墳的初衷是解決大機器耕作、死人與活人爭地的問題。但由於部分地區強制平墳,公墓建設簡陋,平墳工作也遭到了一些反對和質疑。(7月18日《新京報》)

  近年來,殯葬改革一直是引起廣泛爭議的話題。而各地平墳、挖墳導致的衝突,屢屢見諸報端。官方在強力推動平墳、挖墳時,雖然有《殯葬管理條例》作為法律後盾,其行為也沒有違背依法行政的宗旨,但平墳、挖墳等行為,每次都會遭遇民意的反彈。與此同時,我們看到過各地推行樹葬、海葬,甚至有將死者骨灰融入土壤的所謂環保葬。然而,這些殯葬改革舉措,從一開始就陷入呼聲雖大而響應者稀的尷尬境地。殯葬改革為何難以獲得公眾的認同?一方面是無視傳統文化讓人心生抵觸情緒,另一方面也是因為缺乏民眾參與和配套條件。

  生老病死是難以改變的人間定律,人們對殯葬改革自然會予以高度關注。殯葬改革,主要關注點在於移風易俗和節約土地,而民眾最關注的,則是如何讓逝去的親人“入土為安”,避免“死不起”。在這種情況下,討論殯葬改革,要形成共識,難度之大可想而知。

  在主流宣傳中,“入土為安”往往被歸之於傳統的殯葬陋習。其中,土葬浪費土地資源,造成“死人”與“活人”爭地,是最為常見的説法。可是,這種情況還需要具體分析。在週口市這樣的平原地區,人多地少確實是現實,但還沒有到“死無葬身之地”的程度。如果“死人”與“活人”爭地的“土地賬”算下來,很多地方可能早被“死人”佔光了。而現實情況並非如此。何也?其實人們在算“土地賬”時,只看到了“入土為安”的傳統,而忽略了“墳存百年”的現實。墳地也是不斷“流轉”的,能夠歷經千百年保留至今的,恐怕只有極少數帝王將相的古墳吧。

  改革隨意亂葬浪費土地的土葬模式,加快推行殯葬改革,原本是移風易俗、利國利民的大好事。但是,平墳復耕也要考慮現實條件和民眾感情,比如對新老墳地區別對待、給予一定補貼。此外,公益墓地等配套建設也要跟上,要讓民眾有地方安放先人的骨灰,有憑吊祭祀的場所。

  一些地方平墳、挖墳之舉,之所以遭遇民眾抵制,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有違“公序良俗”,不尊重民眾的情感。祖先崇拜畢竟有著深厚而悠久的傳統,追念先人總得需要一個物質載體吧。“慎終追遠”是中華傳統文化中強烈而持久的價值理念,是中華民族道德根基之一,挖墳掘墓是很嚴重的事,也是最重要的道德禁忌之所在。雖然殯葬改革勢在必行,也有諸多好處,但對傳統和習俗也應有充分尊重。“天下無墳”的結果,恐怕會讓我們無所敬畏,也會讓生者的靈魂無所歸依,那是我們都不願意看到的。

  當然,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殯葬習俗也並非一成不變,殯葬改革也勢在必行。但任何改革,只有經過充分討論、取得民眾理解,才能得到順利推行。(周建邦)

編輯:許娜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