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完美的“控費”舉措也是醫改之善

時間:2012-11-02 13:24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任何改革都不可能生而完美,如果我們缺乏對漸進改革的耐心,結果可能是“一公里式改革”的夭折

  有醫療“控費”的好消息傳來。據衛生部網站消息,衛生部辦公廳日前發佈的關於2012年各地加強醫藥費用控制有關情況的通報,要求各地醫療機構逐步建立控制患者醫藥費工作的長效機制,將控費納入醫務人員績效考核,促使醫務人員自覺控費。  

  在重復診治成風、天價醫療頻現的現實中,衛生部的控費通知,顯現出的是行業主管部門對過度醫療的整治決心。

  不難看出,此次控費通知的最大用力點,在於將就醫成本和費用控制納入醫務人員的績效考核。不過,這則新聞也招致一些質疑,悲觀者認為,績效考核舉措會倒逼醫療工作者降低患者醫藥費用,也會影響到醫院和醫生的收入,難以調動醫院和醫生配合改革的積極性。

  我理解這樣的擔憂,但同樣覺得這是一種相對狹隘的理解。不錯,過度醫療的成因是複雜的,許多高價處方、不必要的檢查要求,出自醫生的“提成”驅動,但它並不是過度醫療的唯一成因。其他的助推因素至少還有:畸形的醫院採購模式下,許多廉價藥品已無法進入採購目錄,醫生選擇便宜藥的餘地很小;在臨床上早就形成了“昂貴”的治療程式,譬如,關於心臟支架的濫用,就曾飽受質疑。同樣,因為患者對醫療效果期望過高,認定貴藥就是好藥,此種盲從心理也無形中助推了昂貴處方的出現。

  醫療領域的問題很多,導致這些問題的原因很多,但這種複雜性不是我們輕易否定改革的理由。在我看來,與醫務人員績效考核掛鉤的“控費”舉措,至少已是一種看得見的糾偏。

  宏觀地來分析,過度醫療的成因的確很複雜,甚至也很難將其歸咎於“以藥養醫”機制。要從根本上改變過度醫療亂象,需要厘清的其實是社會醫療費用整體上升的內在發生機制。關於這一點,早有分析人士指出,一方面是因為伴隨著經濟發展加速,普通民眾對醫療衛生的需求呈現出增長態勢,另一方面,醫療消費中因為存在著第三方支付,無形中造成了醫院方“不花白不花”心理,醫療費用的支出因此變得低效且浪費。

  要讓醫療費用的增長趨勢不再“擋不住”,從醫療消費的支付方式著力,顯然是更務實與根本的選擇。問題是,此種著力能否一日速成呢?在這方面,衛生部門早在行動,“總額預付”政策的試點與推行就是一例。但“總額預付”在各地推行中也衍生出了種種亂象:一些公立醫院,因為擔心墊付,一聽職工醫保住院都不接收,而少數醫院由於預算總額寬鬆,各種過度醫療、浪費醫保資金的現象仍然沒有減少。

  這是逆制度善意而行的怪現狀,也是對控制醫療費用上升的警醒:從長遠來看,要真正保證患者醫療消費的品質,保證醫療支出充分發揮效用,並不能一蹴而就,它需要綜合性的糾偏路徑,對複雜現實進行系統的改造,這既包含行政性的推進,更有賴於醫療衛生機構的體制性改革,最終讓多數醫院完成從盈利型向公益型的屬性轉變。在此改革前提下,要讓醫療費用降下去,點滴的基座式改革舉措都是需要的,從與醫療費用直接有關的醫生約束著手,當然是類似改革的一種。

  不完善的“控費”舉措,亦體現醫改善意。任何改革都不可能生而完美,但如果我們一面期待公共生活中的改革,一面又缺乏對漸進改革的耐心,結果可能是“一公里式改革”的夭折。看清這一點,我們就會知道,用醫務人員績效考核舉措來降低醫療費用,現在最需要的不是抱怨,而是配套細化舉措的跟進。衛生部出臺的只是粗線條的通知,現在亟須各地結合實際,擬訂出最符合當地情況的實施細則。有細則,政策才能落地。(王聃)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