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院門難進,政府應“有擔當”

時間:2012-10-15 14:59   來源:羊城晚報

  新華網近日對城市養老問題進行了一番調查,揭示了一個共性:原本承擔“托底”作用的公辦養老院,正在自主經營中慢慢變味兒,條件優越的養老資源被特權老人爭相佔用,而普通老人卻因擠不進大門晚景淒涼。

  進公辦養老院難的問題,和讀幼兒園難、讀優質高中難的問題如出一轍,都是公共資源供給匱乏,最終導致需求無法滿足。令人惆悵的是,從搖籃到輪椅乃至墓地,整個人生歷程中,我們要經歷太多類似的門檻和瓶頸。而要獲得這些資源,我們常常還無法通過自己的實力公平競爭取得。即使經濟已經高度發展,只要制度顯失公平,每一代人依然逃不過無序爭搶公共資源的境況。

  市場是運作資源和滿足需求的最有效手法。然而,面對剛性的涉及公民福利、健康教育的諸多事項,市場只會顯示嫌貧愛富的特性,因此政府履行本分就顯得很重要。在住房、教育、養老、醫療這些市場上,市場提供的本應是增值與昇華的滿足,而政府是公民生存權的保障。如果因為僧多粥少帶來潛規則橫行,必然削弱保障的公平,降低公共服務效能,進而破壞整個社會的福利宗旨。少數人利用金錢和特權享受到廣大納稅人供養的機構服務,而大部分更有需要的人,卻無法獲得。

  要解決老人入院難的問題,我們首先當然要呼籲公開透明的排隊制度,這就和經濟適用房政策類似,審核、排隊、抽籤,都應該是面向社會公開的。其次,公共資源也要對外公示,杜絕特權暗箱獲得公共服務的可能。但歸根結底,政府還是要正視老齡化社會的嚴峻性,而不能再用僅服務困難群眾的傳統來對待養老問題。比如,老人養老就不可能輕輕鬆鬆等上幾年再去養老,而這也是公辦院得以尋租、歧視和挑選老人的一個動因。政府必須像對待適齡兒童入學那樣,積極去應對老齡化浪潮。

  雖然政府不能把責任都推給市場去運作,但鼓勵民間投資運營養老機構也是必須的。只有良性的競爭、完備的行業管理,才能真正肅清畸形壟斷、官商不分所帶來的弊端。同時,各級政府自身也要承擔起社區養老、居家養老的硬體配套和人員安排。比如,和民間組織合作、外包服務、配以細則管理,進一步構建起社會養老的安全網。什麼時候,老人家不用再花棺材本去爭一個公辦院的床位,我們的社會也才算向和諧社會又進了一大步了。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