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上項目,讓人有尊嚴地養老

時間:2012-10-15 13:46   來源:法制日報

  全國新型農村和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總結表彰大會10月12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召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出席會議並講話。溫總理強調,真正實現全體人民“老有所養”目標,要走的路還很長,任務還很艱巨。政府寧肯少上幾個項目,也要確保對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投入(10月14日《重慶商報》)。

  截至2010年年底,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近1.78億,約佔總人口的13.26%,老齡化社會勢不可擋。實現老有所養不僅關乎國民的晚年尊嚴,關乎社會的發展旨歸,也關乎國家的良心指數。有識之士驚呼,如果不著力進行前瞻性的制度設計,養老難必將繼上學難、看病難之後又一沉重的社會難題。

  近年來,國家正在致力於不斷提高國民養老保障,其原則是“建制度、保基本、扶貧弱”。截至今年9月底,我國養老保險的覆蓋人數已經超過7億人,各級財政3年來共撥付兩項養老保險補助資金超過1700億元。在看到成績的同時,還應該看到三重斷裂:一是養老金存在多軌制,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與公務員退休金差距明顯;二是農村養老保險的覆蓋率和養老金還有不小的提升空間。比如,前不久有媒體報道,浙江省臺州市椒江區農民黃大爺的老伴17年前參加了農村養老保險,現在一個月才能領養老金兩元;三是養老金確有缺口。前不久,全國社保基金理事長戴相龍就坦承了這一事實。

  如果説改變養老金多軌制,需要制度的不斷推進,那麼彌補養老金缺口、提高國民的養老保障水準,就需要財政加大對養老金的投入。而溫總理明確表示,“政府寧肯少上幾個項目,也要確保對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投入”,這既可看出政府加大養老金投入的決心和努力,彰顯了財政的品質,也表明只要少上幾個項目,就能夠節省不菲的資金,如果用來投入到養老金上,勢必能夠增強國民的養老尊嚴感。

  事實上,“政府寧肯少上項目,也要確保對養老投入”並非首次提出,在去年6月的全國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工作部署暨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經驗交流會議上,溫總理就明確持此觀點。一再強調寧肯少上項目也要確保養老投入,釋放了深刻的執政思路和樸素的民本思維。應該説,上項目不是壞事,不少項目的落腳點是改善城市形象,改善老百姓的生活環境,但上項目與養老相比,孰輕孰重,一目了然。保障國民的養老權益,確保國民體面養老,讓每一位老人都有尊嚴地老去,這遠遠比上項目重要。

  少上項目,也要確保對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投入,是一個具有可推廣的善政邏輯。調查顯示,我國養老機構床位總數僅佔全國老年人口的1.6%,不僅低於發達國家7%的比例,也低於一些發展中國家2%至3%的水準。另有調查顯示,在一些地方,老年人要進公辦養老院,“至少要等十年”。很顯然,少上項目的錢,不僅可用來加大對社會養老制度的投入,還可以對民間力量的支援,鼓勵民間興辦養老院。更進一步説,要快速改變目前的養老窘況,不僅應該少上項目,相關部門也應該在“三公”上少花點錢,此外,還可提高央企上繳的紅利,用來緩釋國家養老難題。

  有人説,“對待知識分子的態度標誌著一個民族的文明程度;對待工人農民的態度,則可考驗這個民族的良心。”其實,對待老人的態度,更能標誌民族的文明和良心。破解養老難題,要弘揚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發揮好家庭和社會慈善在養老保障方面的作用,政府也應該扮演“孝子”的角色,即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多一些制度性的人文關懷財力投入。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