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大米”不能就這麼黃了

時間:2012-09-13 10:32   來源:齊魯晚報

  “黃金大米”事件依然撲朔迷離,不管此事最終結果如何,其折射的學術倫理失范問題都值得深思和重視。一再上演的學術不端事件警示我們,學術倫理和學術規範重建已經迫在眉睫。

  持續半月的“黃金大米”轉基因實驗風波,正逐漸進入學術與行政的裁判。日前,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已經對涉事研究員蔭士安做出停職的決定,並對該項實驗可能涉及的科學道德與學術不端行為進行進一步調查。一場轉基因食品的科學爭議,正演變成一場對學術不端行為的反思。

  令公眾關注的是,“黃金大米”論文中聲稱獲得國家與湖南省疾控中心的同意與支援,儘管事後兩家機構都予以了否認,但對於這一有違科學倫理的實驗,到底有哪些機構和個人在説謊,需要儘快厘清責任。不止於此,論文作者中出現的三位中國學者,經媒體調查,其中蔭士安涉嫌科技部明令禁止的“一稿多發”,另外,在這一實驗2008年被浙江相關部門叫停後,另一位來自“浙江醫學科學院”的研究員姓名卻赫然在列。

  “黃金大米”風波,不過是近年來中國眾多學術失范案例中的一個新注腳。就在7月底,廈門大學醫學院教授傅瑾因提供假的哥倫比亞大學博士文憑被學校辭退;北京化工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教授陸駿因簡歷造假、數篇重點論文均假借國外同名學者而被學校開除;這兩天,湖北工業大學工業設計係教授石元伍獲國際設計大獎的作品又被證實抄襲了學生的畢業設計。連篇累牘見諸媒體的學術不端事件,已然讓公眾陷入了“審醜疲勞”。

  一再上演的學術不端事件警示我們,學術倫理和學術規範重建已經迫在眉睫。通常情況下,一項科學實驗正式開展前,必須通過行政審批、倫理審查、知情同意三大程式。而在這次轉基因大米實驗中,作為關鍵人物的蔭士安,未按規定將項目提交衛生部審批就自行開展實驗;而不論是蔭士安所在單位,還是科研項目的監管者,都在這一備受爭議的實驗中監管缺位,直到媒體披露後才展開調查。

  可以説,當下各大學和科研機構對學者科研成果過於功利化的評價體系,部分鼓勵了蔭士安們的學術不端行為,而學術治理結構的過於行政化,又讓種種有違學術規範的科研活動,無法在學術治理體系內部得到解決。

  “黃金大米”事件依然撲朔迷離,不管此事最終結果如何,其折射的學術倫理失范問題都值得深思和重視。科學工作者要自律,但僅有自律是不夠的,一個國家一定要有規範科學倫理的法律,包括對科學實驗以及轉基因食品的立法,去禁止某些違背人類基本道德的東西。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