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要有文化自信

時間:2012-08-23 14:30   來源:人民日報

  ●對中醫來説,最重要的是“傳承不泥古,發展不離宗”,而不是等待西方的認可

  從7月開始,澳大利亞本地的中醫師均由全國統一註冊管理。這意味著中醫師在澳洲終於獲得合法的行醫身份,徹底告別“黑戶時代”。這是中醫首次在發達國家獲得正式承認及註冊。

  由於東西方文化的差異,中醫在海外長期受到主流醫學的排斥,再加上輿論對中醫持有成見,中醫在澳大利亞獲得法律認可與保護,其中艱辛可想而知。

  中醫能夠在發達國家獲得法律認可,關鍵是中醫的功效得到患者認可。數據顯示,全澳中醫及針灸診所每年服務約280萬人次,其中80%的患者是以英語為母語的主流社會群體,全行業年營業額達上億澳元。在世界範圍內,目前中醫藥在162個國家或地區得到不同程度的應用,全球有40億人使用中草藥。有統計顯示,現在在國外執業的中醫師70%是“洋中醫”;中醫服務的患者70%是外國人。

  不能否認,西方對中醫持懷疑態度的還是佔多數,持完全否定態度的也不鮮見。中醫藥在國際化的過程中,面對異質文化,適當做些靈活變通是必要的。但如果為了獲得西方的認可,用西醫的標準改造中醫,削足適履,讓中醫中藥不姓“中”,這是萬萬不行的。失去了文化的土壤,丟掉傳統的特色,中醫藥就失去了生存的價值。因此,中醫藥絕不能“去中國化”。

  中醫藥學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對於中醫,西方人有偏見是正常的。讓人不解的是,總有人對中醫持否定態度。他們認為西醫是科學,中醫是非科學,對中醫藥國際化的進展和起步,都不願看到,甚至矢口否認。否定或者反對中醫的人,其實是一種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現,總是認為外國的月亮圓,中醫肯定不如西醫。

  對中醫的不自信,與我們落後挨打的近代史有關。在睜眼看世界的過程中,部分知識界精英沒有了自信,無形中將中醫文化邊緣化了。正如北京大學陳平原教授所説:“在中西文化的比較分析中,很容易加進許多非理智的情感因素,不是‘東倒’便是‘西歪’,難於在兩種文化的碰撞中找到恰當的安身立命之處。”總體而言,這一百多年的中醫衰敗歷史,讓人們對中醫文化産生了“不科學”的偏見,甚至誤解。

  對中醫來説,最重要的是要有文化自信,而不是等待西方的認可。獲得“建築界諾貝爾獎”——普利茲克獎的中國建築師王澍説:“越有自信的地方越是不需要地標的,因為他就生活在那裏。” 而培養高度的文化自信,需要破除文化自卑。如果中醫工作者都不相信中醫,遇到疾病不敢用中藥,或是治病毫無主見,用藥毫無依據,那麼還有誰相信中醫,中醫還有什麼希望?

  中醫植根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土壤,有其獨特的優勢和價值。只有堅持 “傳承不泥古,發展不離宗”,讓更多人體會到中醫的真實療效,才能獲得公眾對中醫的信任。如果沒有文化自信,中醫很難真正走向世界。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