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承教育才是中醫的根

時間:2012-07-26 09:44   來源:人民日報

  最近,北京市級老中醫、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龐鶴醫生很高興。北京海澱區72歲的劉老漢患糖尿病多年,腳上創面一直無法癒合,甚至被建議截肢。經龐鶴治療,劉老漢腳上的創面慢慢結痂,病情逐漸好轉。

  近代以來,當西醫第一把手術刀伸向中國患者的身體,中西醫之間的競賽已然開始。然而,近年來中醫的生存卻陷入尷尬:由於“從書本到書本”,中醫經典無法應用到臨床,中醫藥大學畢業生變成了“書本中醫”。

  讀中醫經典,只知其然;跟師學習,才知所以然。龐鶴師從中醫名家劉渡舟,一味“五味子”讓他終身難忘。有一次龐鶴為一位哮喘患者看病,幾個醫生辨癥結果都一樣。而劉渡舟説患者的手心發熱,多加了一味主收斂的“五味子”。龐鶴由此感悟,臨床知識不能只讀書本,跟師學習才能學到真功夫。

  中醫適用“師帶徒”的培養模式,也是傳承中醫藥學術思想、經驗和技術專長的有效方式。傑出的中醫學家蒲輔周15歲隨父學醫,3年獨立應診。北京雙橋老太婆羅有名是家傳,她不認字,但她的撥正療法卻解決了世界醫學都為難的腰腿痛。

  英國哲學家波蘭尼創造了“個人知識”一詞,而中醫本身正是這種難以被西方學術言傳的“個人知識”。從這種意義上講,中醫藥學更適合“手把手”的言傳身教。幾千年來,正是這種以師帶徒、師徒傳承的人才培養模式,才造就出一大批醫術精湛的中醫名醫。

  然而,“師帶徒”的培養模式目前卻難以得到有關部門的認可。在現行的中醫職稱和執業資格制度之下,師承教育無法獲得行醫資格證書,這也成為中醫教育難以跨越的門檻。日前出臺的《中醫藥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提出,繼續開展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落實完善與臨床醫學專業學位授予相銜接的政策。借此東風,但願中醫邁出“脫困”的一大步。

  被尊稱為“中醫司令”的呂炳奎曾發出“挽救中醫,刻不容緩”的吶喊。當務之急,就是儘快推動中醫藥院校教育改革,完善中醫藥師承教育制度,解救關進象牙塔的中醫,讓它植根於民間沃土。 (王君平 人民日報記者)

編輯:許娜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