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話聊天公司”折射空巢老人情感饑渴

時間:2012-05-17 14:16   來源:紅網

  昨日,記者在江蘇泗洪縣城區工人路上,見到了一個專供顧客講“廢話”、聊家常的“公司”。“現在的老人特別像我這個年齡段的,子女都忙,都想找人聊天。我開這個‘廢話聊天公司’陪老人聊聊天,讓大家多樂呵樂呵,自己也蠻高興的。不收錢。”年近七旬的吳培忠老人便是這裡的老闆。(5月16日《宿遷晚報》)

  “老人越來越多,小屋顯得有點擠”——“廢話聊天公司”之所以大受歡迎,在於“廢話”準確擊中了老人內心對溝通交流的情感需求,把住了老人們害怕被社會“拋棄”的筋脈,折射出的是空巢老人的“情感饑渴”。因此,解決空巢老人問題,不僅要有物質保障,很大程度上,為老人解除“情感饑渴”,更為迫切。而患上這種病症的,農村更勝於城市。

  對城市空巢老人而言,不僅有相對完善的社會救助保障機制,還有多種渠道宣泄鬱結於心的情感,喜歡讀書上網,會用新玩意,熱衷串門聊天。比起城市裏的老人,農村的空巢老人要苦許多:子女打工長期在外,自己除了種田啥也不會。某種意義上,農村空巢老人與“失獨”老人有著相似的命運:自己不僅要守住空蕩蕩的房屋,面對無力耕種的土地,更要面對自己寂寞的痛苦,“出門一把鎖,進門一盞燈”是常態,在電視機前打發時間成了他們最多的選擇。生病住院無人陪,暴病時無人救助,乃至孤死家中、無人知曉。媒體報道可以為證。所以,我們將目光集中在城裏老人的時候,千萬不能讓農村空巢老人成為“被遺忘的角落”。

  如何解決空巢老人的“情感饑渴”症,政府應有擔當。首先,要有特殊的養老政策助力。尤其需要進一步細化現有的社會養老、救助體系,對城市和農村空巢老人,必須有針對性的區分,甚至應向農村老人傾斜。其次,要構建居家養老服務平臺。從農村實情出發,在尊重“居家養老”傳統觀念的基礎上,打破機構養老的地域限制,利用老人的住宅資源,通過政府扶持、民間組織操辦和市場運作,實行開放式的社會養老服務,讓“無圍墻敬老院”在農村成為一種模式,並積極協調、引導規範。第三,要創新扶助形式。這方面可資借鑒的經驗很多,比如成立關愛老人志願者服務組織、鄰居互助團,組織送文化下鄉活動等,甚至還可以成立企業性質的專門機構,讓情感服務常態化。情感滿足遠勝過金錢,只有讓寂寞的老人始終感受到家的溫暖、心的貼近、愛的力量,他們的生活才會充滿欣喜與歡樂。

  無論城市農村,空巢老人的養老已不僅僅是一道倫理課題,更是一道社會難題,因此,光依靠政府遠遠不夠,還需要社會、家庭的協同發力,而老人們自己,老人之間的互相體察與抱團,也非常必要。這正是“廢話聊天公司”大受老人歡迎的啟示。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