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90後”即將大學畢業

時間:2012-05-17 14:18   來源:解放日報

  暑期將至,又到了畢業的時刻。今年的畢業季節引起了大家的關注,因為“90後”的第一屆大學生即將畢業走進社會,將要和我們共事了。在這個時刻之後,他們的人生會和以前大為不同。

  “90後”大學畢業意味著一個新的社會狀況的到來,表明“90後”繼“80後”之後也開始進入社會,而“80後”已經到了成家立業之年。“90後”的獨特性在於,他們幾乎沒有計劃經濟時代的記憶,也幾乎沒有經歷從計劃經濟走過來的過渡階段。這些新的變化都會為中國社會添加新的變化因素。

  對於“90後”的年輕人來説,這個時刻和我們當年其實很不同。他們的成長經歷了中國歷史上最迅速發展和最豐裕的時代,他們是獨生子女,他們有最開闊的國際視野和新的全球平臺,也是和網際網路緊密接觸共同成長的一代。這些都是過去我們畢業時所難以想像的。因此,他們的機會和可能性是不可限量的。中國的未來當然要依靠一代代新人來創造,才可能實現百年來中華民族復興的夢想。與此同時,他們也有許多新的問題和新的挑戰。如過度重視個人的感受,過度敏感而缺乏韌性,受到消費主義的過度影響等等,這些也受到了社會的關注。

  在我的體會中,畢業意味著一次人生道路的再選擇,意味著自己的生命告別了一個階段。雖然在世界範圍內,人們的學習修業的階段越來越長了,但即使是不斷上學,人總得經歷一次次的畢業,總要有自己開始真正進入社會的時刻。畢業不由自己選擇,它總會到來,總會讓我們懷著憂傷、興奮、不安,面對一個未知的未來。過去確定的生活在這一刻改變,將進入未知,進入一些向我們敞開的可能。畢業和後來的轉行或工作轉換有所不同,它不是你一個個體的行為,而是一種群體的必然。你和你的同級人一起走到這個時刻,從此各奔東西,走向不同的命運。每天相伴,每天共同面對的生活一去不復返,而在新的生活中你會遇到新的人,結交新朋友,面對新境遇和新挑戰。

  畢業後進入社會,無論職場生涯還是事業發展,或是私人生活,都進入了一個新階段,都要求有新的應對和適應。首先,對環境的變化和自主的生活都需要更多的適應,在社會生活中對於人情世態有一定的熟悉和了解,往往對於自己的未來發展有重要的作用。其次,社會對於人的評價標準會和學校中有一定的差異。人所需要的能力是多方面的,要求個體的情商或人際交往和合作能力甚至比知識更重要。這些都構成了對於人的綜合能力的相當大的挑戰。

  學生從小就在學校生活,沒有多少社會經驗,我們的教育方式也更多強調學生的學業發展,而並不重視學生的人際交往和合作能力,往往進入社會之後會有很強烈的不適之感。而且由於缺少對於這些問題的應對能力,一旦出現這樣的調適不良,往往會變得消沉和極端。而網際網路則在擴大他們的視野和眼界的同時,也放大了他們的情緒和相對片面的感受。這些都會在進入社會之後凸顯出來。同時,畢業時一般會對自己的未來有相當高的期許,但往往進入職場之後,最初做的是較為基本和簡單的事務性工作,如簡單的迎來送往或會議的準備等相對瑣碎的事。這和畢業時的期許形成了強烈的反差,容易造成一定的負面情緒,如果不能有效地調適,往往會形成逆反心理,使得未來的路更難走。

  在這個時刻,我對他們有一些期待。一是更堅韌些,他們受到的關愛比我們多,他們的生活比我們豐富多彩,但他們也最終要自己面對挑戰。人生很長,畢業只是其中的一個小節點,我們還會承受自己想像不到的問題和困惑,這時所需要的是堅韌。二是更豁達些,人生裏有順境和逆境,有快樂和憂傷,有些事我們自己能努力改變,有些事不由我們選擇。想開點,前路才會寬闊,保持對生活的樂觀最重要。

  當然,我們也應該期望社會給予“90後”的大學畢業生更多的實現夢想的機會,更多的關懷和具體的幫助,更多的鼓勵和更多的期許。這些都會成為推動他們前行的重要力量,要讓年輕人感到他並不是自己一個人打拼。社會和家人都在期待的同時鼓勵和慰勉著他們,這也會讓他們獲得更多力量。政府和社會也要用實際的行動、具體的措施為他們排憂解難。

  畢業了,人生的新的一頁就此翻開,每個人都要在未來的頁面上留下自己的生命的蹤跡。我們應該在此祝福他們。(張頤武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