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立“中華母親節”?免了吧

時間:2012-05-14 14:58   來源:紅網

  近日有媒體稱中國已將五月第二周的星期天定為“母親節”,據悉,此報道不實。國家安全政策委員會專家學者們認為,中華民族有重視人倫親情的優秀傳統,呼籲確立“中華母親節”,而不能把美國母親節視作世界的母親節,最終被“西化”。(5月13日新華網)

  “專家學者”呼籲確立“中華母親節”已不是一次兩次了。早在2006年11月,全國政協委員李漢秋就曾以《創設中國母親節》為題,提出設立中國人自己的母親節,並提出孟母可作為中國母親節的形象代表,最終無疾而終。事實上,美國的母親節早已深入民心,不僅因為“週日”方便,更因其深刻的感恩內涵而幾乎成了國人的節日。再設立一個中華母親節,純屬畫蛇添足,因為並不能保證美國的母親節從此國人不再過,哪怕動用強制手段也沒用。

  我國改革開放30餘年,收穫了一個很重要的經驗:要以更加開放包容的心態,理性看待世界。一切有用的、先進的、為我國百姓普遍接受的,都應該為我所用,尤其是優秀的文化,我們應該無條件吸收,而不問其出身。像“感恩節”、“情人節”“母親節”等這些西方節日,都是對人類最純凈情感的記憶強化,其正面的引導作用,人所共知。我們該做的,是積極引導,剔除糟粕,取其精華,努力使其內涵和外延上有新豐富和創新。其實,文化的東西與科技進步一樣,都需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吸收並完善。賭氣式的推倒重建,一涉“美”擔心被“西化”,哪有一點開放意識?事實上,很多國際性節日,我們都在順理成章地過著,比如“五一國際勞動節”“護士節”等,為何不怕被“國際化”?按照“專家們”的邏輯,似乎也都應該取消,自己單獨再設一個最好。在筆者看來,把一個單純在道德上是否感恩的簡單命題上升為“歷史身份認同,國家信仰與民族凝聚力”,人為製造中西文化對立,不僅有點託大,還有點聳人聽聞,而自我暴露出來的“別人有我也有”的潛意識,恰與“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相反,是典型的“大國小民”心態(吳建民語)。

  “不要被‘送來’的東西嚇怕了,也對洋貨發生恐怖。沒有拿來的,人不能自成為新人,沒有拿來的,文藝不能自成為新文藝。我們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這是78年前的魯迅説的,倒像是説給現代人聽的。如果有關專家能好好重溫一下《拿來主義》這篇奇文,必定大有收穫。還要設“中華母親節”嗎?答曰:免!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