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信力經不起反覆試錯

時間:2012-04-27 14:49   來源:廣州日報

  一樁醜聞,哪怕是小概率事件,也可能以幾何級數放大公眾焦慮,而迅速拉低公眾信心指數。慈善組織不能一再試錯。

  據報道,中國紅十字基金會專項公益基金——“仁愛基金”通過其下屬的“志願者工作辦”陸續向陜西捐贈了上萬輛自行車,受捐者稱這些車品質很差,且這批車輛主要捐贈給了大企業和老幹部局。昨天中午,紅基會通過微博回應稱,已就反映的有關情況展開調查。

  “郭美美”不滿周歲,“仁愛基金”又陷“捐贈門”,真乃樹欲靜而風不止。雖然,中國紅十字基金會第一時間通過微博回應,態度也還誠懇,只是本次事出離奇、漏洞百齣——受捐單位是大型國企和機關單位、受捐單位沒有需求、所捐的物品品質差、採購過程手續不全等等——相信事件不費一番週折恐難止息。

  一個郭美美,“三天毀掉一百年”,不但紅基會接受社會捐贈數額直線下降,城門失火還禍及池魚。據統計,2011年 6月~8月,全國慈善組織共接收捐贈8.4億元,比3月~5月降幅達到86.6%!而點對點的直接捐贈隨之攀升,公眾對慈善組織的信任可以窺斑見豹。

  一丁點流言蜚語引爆整個網路,一件小事幾乎抹殺中國幾代人做的所有善行,甚至讓整個國家的慈善事業遭受致命一擊,“郭美美事件”之後,紅十字會痛定思痛,俯下身段進行反思及治理,包括設立專項基金管委會、建立資助評審制度、引入第三方監督,以及公開招聘監督巡視員對公益項目進行巡視、回訪、監督等。然而從今次事件暴露出來的“黑洞”來看,一些“監管補丁”仍未下載、安裝到整個慈善運作系統中,對下設機構監管“牛欄關貓”現象仍比較嚴重。

  經濟學家指出,市場經濟是信心經濟,在經濟困難面前,信心比什麼都重要。這種判斷對慈善事業而言亦頗為中肯,公眾信心與慈善事業呈現線性正相關——公眾對慈善組織有信心,慈善事業就有希望,反之則不然。可是,公眾信心的喪失是很快的事。一樁醜聞,哪怕是小概率事件,也可能以幾何級數放大公眾焦慮,而迅速拉低公眾信心指數。慈善組織一再試錯,公眾信心點滴流失,慈善事業便雪上加霜。

  其實,經過多年試錯,我國慈善事業存在的問題也漸次清晰。官辦色彩濃厚是其一。官方色彩很重的慈善組織,當事人儘管很努力,但他們仍會自覺不自覺地把自己當成政府組織,並把不適合慈善組織管理的方式、方法帶進來。重登記、輕監管是其二。相對於慈善組織準入的事前審批,事中、事後監管則顯得遲滯與鬆懈,無論是組織內部抑或外部監管,都與慈善事業的發展不相匹配。透明度不足是其三。在歐美一些國家,慈善組織、組成成員、公益項目、工作績效等都放在網上,供公眾查詢、社會監督,而我國有很多慈善組織甚至連一個網站都沒有。一些大型組織即使有門戶網站,公眾想獲取完整的相關資訊亦非易事。

  民政部于去年底發佈《公益慈善捐助資訊披露指引》,旨在從政策層面推動慈善的透明化。其中提出,日常性捐助資訊應在7個工作日、重大事件專項資訊應在24小時內披露。實際操作過程,誰來監督、如何監督,“指引”仍語焉不詳,使得相關規定缺乏執行保障。再綜合其他方面的問題,我國的慈善事業管理仍有一段相當長的路要走。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