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言發乎虛妄,網謠止于真實

時間:2012-04-12 08:31   來源:廣州日報

  唯有創新管理機制、提倡網友自律和推進資訊公開三者齊頭並進、良性互動,方能從源頭上有效遏制謠言滋生。

  日前,中國網際網路協會發出倡議書,呼籲網際網路行業增強社會責任感,加強對論壇、微博等互動欄目的管理,引導網友文明上網、文明發言,堅決斬斷網路謠言傳播鏈條。無獨有偶,公安部新聞發言人武和平日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強調,網際網路是最具活力的公共話語平臺,是重要的執政資源,政府及職能部門應當將公開透明作為常態、不公開作為特例,滿足公眾知情權。

  誠如上述,唯有信道暢通、行業管理、網友自律三種努力同向而行,方能從生成機制上令杜絕網路謠言的諸多努力産生更明顯的實效。

  網路謠言是怎樣生成的?流言發乎虛妄。從社會成因分析,無非權威消息沒跑過小道消息,用廣東話説就是“流嘢”壓過了“正嘢”,從而給了造謠、傳謠和信謠者無限“創作空間”與想像空間;從生成流程上尋根溯源,則在於造謠者、傳謠者都只是數字世界中變幻莫測、無跡可循的若干虛擬節點,加之一些網站監管缺失、管理失責,使得這種“隱身人”、“蒙面人”的角色扮演和心理暗示,為妄言、流言、謠言提供了語境。

  對症下藥,方能藥到病除;有的放矢,方能切中要害。網謠止于真實。求“真”務“實”,無疑是從社會成因和生成機制上截斷傳播源頭、破解網謠之惑的治本之策。這裡所説的“真”與“實”,涵括雙管齊下的兩層意義——

  其一是“真相”,這是從疏導的層面而言。黨的十六大以來,出臺了《政府資訊公開條例》等一系列規定,從2003年抗擊“SARS”之後,政務公開,新聞發言制度日益開放,在探索中不斷提高和完善。事實證明,只要各地、各級部門均在面對潛在的輿情危機時能多看幾步、未雨綢繆,甚至只需在公眾疑惑初生、猜測初起時及時如實發佈權威聲音,讓真相及時得到公佈,往往就能讓謠言止于“知”者,令謠言在傳播過程中不攻自破,儘早、盡可能地減少對社會秩序和公眾利益造成的危害。

  其二便是“實名”,這是從源頭堵截的層面而言。身份的部分透明和更具追溯性,有助於時刻提醒發言者:我是自己言論的“第一責任人”,且這種責任不再單純是道義上的,更是以規則甚至法律為準繩的。這種“身份意識”的凸顯,將促使發言者更自覺承擔起一個“把關人”角色,改變此前那種不對等、不公正的局面——網路表達所造成的負面影響與行為個體所需承擔的道德或法律成本可能極度不成正比。從而讓坦蕩者更坦蕩,讓心虛者有忌憚。

  杜絕網路謠言需要行業和網友的自律,但更需要釜底抽薪式的制度化創新之舉。官方資訊發佈機制的進一步自覺完善,以及網路實名的多維探索,可謂缺一不可。唯有創新管理機制、提倡網友自律和推進資訊公開三者齊頭並進、良性互動,方能從源頭上有效遏制謠言滋生,不給謠言生成、傳播、發酵的土壤和機會,真正為打造“網路公民”之責任意識、規則意識提供範本。我們期待看到,多方面的共識、探索與創新,將為明天更負責、更理性的網際網路的繁榮局面,築下牢固的規則基石。

編輯:樊玉嬌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