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年3月5日的學雷鋒紀念日,我拜訪過一位退休的老人,就像我們看到過的很多好人故事一樣:生活並不寬裕的他,幾十年如一日默默地給貧窮山區的好幾個孩子寄錢,沒跟別人説過,甚至家人都不知道。一次偶然的機會被媒體知道了,他因此成為爭相報道的道德典範。老人跟我説,其實他並不認同一些報道把他寫得很沉重很悲情:生活困難、穿著簡樸卻資助他人,自己身體不好卻總想著別人——仿佛做好事是一件雖然崇高,卻背負著沉重負擔的事。
老人笑著説,媒體可能誤讀了他,他從來沒覺得這麼做有什麼悲情,而且一直非常快樂。想到那些坐在教室中讀書的孩子,覺得非常快樂;想著自己在做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想到自己能幫到別人,覺得非常充實和幸福。支撐著他一直這麼堅持的,正是這種快樂感和幸福感。他沒想過那些孩子會回報自己,沒想過外人的讚美,更沒想過有一天媒體的關注會讓他成為道德楷模——沒有什麼比看到別人因為自己的幫助而露出笑臉,更能讓人快樂了,這份單純的快樂,足以支撐他的愛心。
老人的快樂有一種強大的氣場,深深地感染並震撼著我,他的這種快樂,讓人羨慕,讓人忌妒,讓人尊重,並促人反思。我們面對一個道德楷模的時候,都習慣強調他們的難能可貴、他們的品德高尚,在悲情中渲染崇高,在沉重中襯托高大,在苦與痛的鋪墊中凸顯高尚,卻忽略了他們內心的快樂,忽略了幫助別人其實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在這個新時代我們弘揚雷鋒精神,號召向雷鋒學習,我們所追尋的雷鋒精神的真諦,正是這種“助人為樂”的精神。而“助人為樂”的核心,就是“快樂地助人,助人中獲得快樂”。
讀懂了這位老人的微笑,就讀懂了雷鋒精神;讀懂了雷鋒的快樂,才真正讀懂了雷鋒。
我們習慣於描繪一個高大的雷鋒,闡釋一個神聖的雷鋒,將雷鋒捧上高不可攀的聖壇,而忽略了這樣的現實:作為一個人,雷鋒是快樂的。很少有人去走近雷鋒的內心,感受他作為一個有血有肉的人的快樂。有人會説:你不是雷鋒,你怎麼知道雷鋒是快樂的?這種快樂,可以從他的故事中感受到,從他的日記中讀出來,從他留給我們的影像中品味到。
很難想像,如果做好事不快樂,如果不是因為快樂,還有什麼力量能支撐他做了一輩子的好事。對雷鋒最經典的評價是:一個人做一件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只有發自內心的快樂,才能超越這種“堅持做好事”的艱難。只有做一件讓自己感到真正快樂的事,而且這種快樂並非曇花一現而能沉澱在內心,歷久彌堅,才會使堅持獲得堅如磐石的支撐。
很難想像,如果沒有內心的快樂,雷鋒能寫出“把別人的困難當成自己的困難,把同志的愉快看成是自己的幸福”、“對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溫暖,對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樣火熱”這樣的話語。把同志的愉快看成是自己的幸福——這就是雷鋒在直接表述自己的快樂和幸福。經濟學家亞當 斯密也説過:人,不論如何自私自利,在他們本性中總明顯存在某些因素,使他關懷別人的禍福,使別人的幸福成為他本人的必需,即使他在別人的幸福中,除了看到幸福而引起的快樂以外,並無絲毫利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