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雷鋒精神”當標簽是一種誤讀

時間:2012-02-23 08:36   來源:大眾網

  學雷鋒不需要死記硬背他在那個時代説過的話,也不需要一板一眼地模倣他的故事,我們需要的是在生活中實踐他不因時間而腐朽的精神。

  雷鋒逝世50年後,中國的社會已經發生了巨大改變。市場經濟帶來了更多的個人選擇自由,經濟的繁榮令文化更趨豐滿多元,人們的價值觀也在不斷重塑當中。在這個嶄新的時代,我們再次回望雷鋒,應當以什麼樣的口吻去描述這個年輕士兵;那些溫暖過幾代人的故事,又如何保持曾經的熱度,值得思考。

  作為榜樣出現的雷鋒,帶著深刻的時代烙印。他出身貧苦,很早就失去了父母,但依舊滿懷著生活的熱情,在不斷地學習和鍛鍊中完善自己,最終成長為一名優秀的士兵。他的人生經歷與內心情感,很大程度上是那個時代的濃縮與寫照。站在今天回望,他所説的一些話語,因為失掉了當時的語境,似乎不太容易被理解。

  但這並不意味著,“雷鋒精神”沒有了存在的價值。實際上,“雷鋒精神”所體現的愛與奉獻,並非雷鋒獨自享有的專利。這些傳統美德的載體,也從來不僅僅是這一位年僅22歲的士兵。在雷鋒之前,便有“勿以善小而不為”的樸素古訓做積澱;在雷鋒之後,亦有徐虎、李素麗、楊善洲等道德模範來演繹。甚至身為外籍人士的丁大衛和盧安克,也在用行動踐行著“雷鋒精神”。

  在雷鋒最親密的戰友喬安山看來,雷鋒不是大人物,沒有做過一件驚天動地的事。他的最可貴之處,便是心懷感恩的大愛,“把愛給大家,愛所有人”。大愛,正是雷鋒精神最有價值的地方,這不僅僅是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的結晶,更是全人類賴以生存和進步的不竭動力。只要這個世界還需要愛的溫暖,那麼“雷鋒精神”就能找到屬於自己的注腳。

  曾經,一些人把雷鋒的形象理解得過於僵化,或是貼上了太多的標簽,僅僅把他作為一個完美偶像去懷念。這無疑是對雷鋒,以及“雷鋒精神”的一種誤讀。近兩年的一些雷鋒傳記,公佈了他穿皮夾克、戴瑞士手錶、愛留長髮、騎著摩托車在天安門照相,甚至對異性暗生情愫的人生經歷,引發了輿論一片稱讚——一個心懷大愛的人,當然首先是一個熱愛生活的人。

  如果我們都能像雷鋒一樣,把愛意播撒進生活的細節裏,那麼今天我們所面臨的道德失范、信任危機等痼疾,將會得到極大緩解。多幾個“雷鋒”一同行善,那麼倒在車輪下的老人或者兒童,將可能得到及時救治。像“雷鋒”那樣愛崗敬業,一些礦難或者重大交通事故或許就能防患于未然。如果覺得這些離自己還是太遙遠,那麼不妨學著像雷鋒那樣,減少點浪費,多學點知識,快樂總會更多一些。

  學雷鋒不需要死記硬背他在那個時代説過的話,也不需要一板一眼地模倣他的故事,我們需要的是在生活中實踐他不因時間而腐朽的精神。(李康寧)

編輯:樊玉嬌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