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債拍賣遭遇兩年來首敗折射啥

時間:2013-06-18 14:07   來源:新京報

  種種跡象表明,熱錢撤離、外匯佔款驟降、市場資金異常緊缺等帶來的金融風險苗頭已經顯露。 

  由於國內市場資金面持續偏緊,直接導致一級市場上新發行的國債在拍賣時首次因認購倍數過低,出現罕見的部分流標現象。上週五,財政部計劃發行150億元記賬式國債,但招標結束後實際發行僅為95.3億元。(據6月17日《廣州日報》) 

  在國債一級市場財大氣粗的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竟然拿不出資金認購國債,雖然過去也曾經發生過,但是在近年來還是罕見的。這再次折射出目前籠子以內金融機構之間的“錢荒”不僅沒有緩解,而且越來越嚴重了。 

  嚴格地説,這已經是政府背景的債券在不到10天以內第二次流標了。本月6日,上海隔夜同業拆借利率大漲231.2個基點至8.294%,作為資金面驟緊加劇的“犧牲品”,中國農業發展銀行6日招標的200億元6月期金融債慘遭“滑鐵盧”,最終僅獲得115.1億元的認購,投標倍數為0.576倍,出現罕見流標。 

  大家都在分析尋找造成市場流動性特別是籠子裏金融機構之間資金突然驟緊的原因。無外乎是這幾個原因造成的,債市監管帶來的去杠桿行為、外匯佔款增量下降以及半年期銀行理財産品集中到期等。 

  其中,外匯佔款增量的急劇下降影響較大。央行公佈的數據顯示,5月金融機構外匯佔款新增669億元,創6個月來新低。大大低於1000億元的市場預期。 

  在這種情況下,銀行信貸操作應該是壓縮貸款、回收流動性,以保持足夠的資金頭寸應對突發的支付風險,而不是反其道而行之大肆擴張貸款。四大行6月上旬信貸竟然井噴,6月1日至9日,工農中建四大行貸款發放量總計2170億元,已超過四大行5月份整體信貸投放量,也遠超四大行去年6月份整體信貸投放量。這怎能有錢在一級市場購買國債呢?近期上海銀行間市場同業拆放利率(Shibor)一直保持在高位,説明銀行間資金面持續緊張。 

  種種跡象表明,熱錢撤離、外匯佔款驟降、市場資金異常緊缺等帶來的金融風險苗頭已經顯露。 

  央行上週四暫停了央票發行和正回購操作,以舒緩市場的流動性緊張局面。這是5月份3月期央票重啟後的首次暫停。同時,關於降息和加息爭論不休。面對目前經濟低迷狀況,利率選擇是應該降息;而面對熱錢大舉流出狀況,又應該加息,因為如果降息的話熱錢流出會更快。 

  筆者認為,在目前這種兩難選擇情況下,利率工具暫且不動為妙,而不妨考慮動用存款準備金率工具。同時,銀行業監管部門要加大對商業銀行突擊放貸的監管,特別是嚴格限制信貸資金進入地方融資平臺。(余豐慧)

編輯:張禦舲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