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難統一 避稅難防範

時間:2013-06-13 14:07   來源:人民日報

  歐盟已經認識到,沒有統一的稅收政策是歐洲統一大市場的問題之一。稅收不協調為成員國、企業以及個人的合法避稅提供了各種可能。 

  歐盟每年大約有1萬億歐元的稅收流失,相當於西班牙一年的國內生産總值、歐盟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援助塞普勒斯資金的100倍。而且這一數額很可能被低估,因為僅比利時每年因避稅造成的損失就達300億歐元。 

  歐盟委員會曾在1985年提出的關於建設內部統一大市場的白皮書中,建議取消銀行保密制,但從未取得進展。主要原因有二:首先是一些成員國如英國、盧森堡等的阻撓。盧森堡稱,如果瑞士、列支敦斯登、聖馬利諾等歐洲的其他避稅天堂不取消銀行保密制,將對盧森堡不利。該國的立場得到了英國等歐盟成員國的支援,因為英國希望利用低稅及保密性強等銀行監管寬鬆環境維護其國際金融地位,發展離岸金融中心。其次,為了提高歐洲企業的競爭力,減少企業成本,一些歐盟成員國政府對企業避稅行為睜只眼閉只眼,沒有強烈的政治意願來打擊避稅行為。 

  在經濟危機期間,歐盟國家債臺高築、經濟增長放緩、失業率居高不下,偷稅漏稅意味著逃避社會責任,為輿論所不齒,公眾很難接受跨國公司偷稅漏稅。打擊避稅天堂、監控資本流動,有助於部分地緩解債務危機。 

  有專家認為歐洲主權債務危機是因稅收不足引起的,這未必盡然。以愛爾蘭、西班牙為例,它們在債務危機爆發之前的預算赤字與負債率都不高,甚至低於德國。稅收不足在歐盟各國都存在,導致這些國家債務危機的原因不僅是稅收不足,還有結構性問題。因此,即使採取最有效的打擊避稅天堂的措施,也無法從根本上解決西班牙、希臘、義大利、葡萄牙等國的債務危機。打擊偷稅漏稅能夠增加公共收入,有助於緩解危機,但不足以矯正危機。 

  隨著媒體以及一些政黨組織不斷披露跨國公司偷稅漏稅的案例,加上危機以來銀行已成為眾矢之的,很多歐洲人認為銀行應負很大責任。表面看,歐盟存在“避稅天堂人人喊打”的政治時機與輿論基礎,但公眾輿論尚不能轉化為行動力量。由於銀行與跨國公司有組織的遊説,致使打擊避稅天堂困難重重。正如美國的銀行與金融體系改革一樣,奧巴馬政府遭遇了強大阻力。鋻於銀行、跨國公司的強力阻撓,歐盟成員國打擊避稅天堂的真實能力令人懷疑。 

  歐洲的社會模式需要與其相適應的稅收體制支撐,即高福利需要高稅收。28年來歐盟一直試圖解決這個問題,但直到5月22日的歐盟峰會,結果仍然不容樂觀。一方面遊説集團通過盧森堡、英國等在歐盟內部阻滯改革,另一方面部分歐盟國家則希望維持現狀以保證企業競爭力。除非掃除這些障礙,否則打擊避稅天堂只能流於口號。即使歐盟峰會同意今年年底前在歐盟國家間實行銀行賬戶資訊共用,但真正落實需要一個過程,而且上述協議只是一個原則立場,許多實施細節尚待談判解決。 

  解決問題需要更大的政治決心與輿論壓力。歐盟打擊避稅天堂,任重道遠。 

  (讓—克裏斯托弗德弗雷涅  作者為布魯塞爾聖路易大學歐洲研究所國際政治經濟教授,人民日報駐比利時記者李永群採訪整理)

編輯:張禦舲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