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穩增長”需破除認識誤區

時間:2012-11-28 14:06   來源:新京報

  在“市場失靈”時不進行干預則意味著失職,這與市場發揮基礎資源配置功能的觀點並不矛盾。

  A股再一次向下跌破2000點,市場的“冷”與此前官方發佈的一系列數據指標支撐的經濟“溫和回暖”背道而馳。

  不管承認與否,此次回落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此前一直保持熱度的穩定市場預期的政策突然“撤火”。與此同時,有關政策不應該干預市場的議論聲正佔據輿論的主流。對此,筆者並不贊同。

  政府“有形之手”需要干預市場嗎?這其實早已不是“形而上”的爭論,它關乎經濟增長、波動與民生疾苦。撇開各種理論教義,筆者認為在“非正常時期”,這個答案應當是肯定的。

  無數的事實已經進行了證明,無需回顧,這裡只引入一個一直被各國政策實踐廣泛採取的反週期操作例證:在通脹時期,各國政府以擴大投資、加息應對,在經濟衰退時減息、抑需求操作,有誰能夠否定宏觀政策應該對“偏離常態”的經濟進行干預嗎?

  在市場出現非理性波動“政府無需插手”的主張是經不起辯駁的,這就猶如説,物價上漲,讓它漲好了,價格在哪個階段靜止了都可以視為一種均衡,它本身也“自會”回復到均衡。“存在即是合理的”嗎?恐怕任何一國政府都不會放任經濟下滑而坐等“市場調節”。

  由此可以説,應對市場“非理性”波動本就是政府“有形之手”應該扮演的角色,此即所謂應對“市場失靈”,如果放任,只會使市場加重“失靈”。

  最後需要申明,其實筆者也是“市場發揮基礎資源配置功能”的堅定擁躉者,只是認為這種自發調節作用也是有條件的,也即是在常態之下進行,而反對將市場功能絕對化的教條主義。在“市場失靈”時不進行干預則意味著失職,這與市場發揮基礎資源配置功能的觀點並不矛盾。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