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股市不應被謠言“撞了腰”

時間:2012-09-05 10:57   來源:廣州日報

  大潮退去,便知道誰在裸泳;而跌跌不休的股市,卻也很容易被謠言“撞了一下腰”。

  剛剛扔出79億收購里昂證券的中信證券近期很不太平,連連有“海外投資巨虧29億”、“董事長被帶走調查”、“里昂員工大規模離職”等等傳言。證監會近期表示,對於上述情況進行調查,初步查明散佈虛假資訊者的是三名投資者。

  謠言威力有多大?儘管中信證券在8月15日對兩天內出現的傳言緊急辟謠,但是看不見的消息還是長了飛毛腿,不僅導致中信證券一天下跌約9.10%,而券商股也受到連累,集體下跌,三個交易日就下跌超過11%。

  我們常常説無風不起浪,但是很多看似杯弓蛇影的消息卻可以使得A股市場為之劇烈震蕩,背後的資訊可謂耐人尋味。

  具體而言,本次中信證券與里昂證券談判數年,給出的價格可謂豐厚,2011年里昂證券虧損1000萬元,中信證券給出的估值曾令某些外界人士大呼不解。其實,這不是中信第一次嘗試走出國門:2008年,中信證券收購美國貝爾斯登之際,貝爾斯登卻成為金融危機的導火索之一。

  正因如此,儘管中信高管多次表示“里昂證券值這個價錢”,但是投資者難免疑惑。收購並不是所有買賣,何況是對於投行這樣高度腦力密集型行業,或許因為這次收購中有太多的為什麼未能有效澄清,使得中小投資者一旦聽到什麼風聲,第一反應就是望風而逃,這是上市公司對投資者關係應該反思之處。

  股市謠言,可謂資本市場信心的試金石;比起嚴懲造謠的散戶,更應該做的是重建股市的公信。換言之,如果是一個成熟的市場,資訊公開與透明度很高,機構投資者佔據主流,那麼謠言就能止于智者。

  首先,這與中國股市結構有關,中國股市是散戶市,也就是説九成以上是中小股民。而散戶偏好以各種小道消息炒股,本來就容易成為滋生謠言的溫床;其次,中國上市公司的問題叢生,不僅僵屍公司橫行,財務造假也屢見不鮮,不少公司對於中小投資者態度更是傲慢。儘管證監會主席郭樹清多次強調,資本市場是一個公開、公平、公正的市場,公開是排在第一位,但是在現實過程中,我們卻很難報以百分之百信心,很多股民對於上市公司也有著天然的不信任。

  中國股市如果要壯大,必須要重拾投資者信心,不應該也不能成為“謠言市”,本次事件的真相顯然仍舊有待披露,但卻不乏借鑒意義。對網際網路時代的股市謠言如何界定、公共媒體與個人媒體之間的區別何在,證券界對應法規也有值得進一步細化完善之處,但是應該努力構建一個生態,讓媒體在平時可以監督上市公司,一旦投資者遭遇不公時又有法可依。

  回首過去的歷史,散戶抗議舉動不絕,上市公司的治理水準仍舊低於國際水準,甚至有時監管機構人員自身言論也反反覆復,在發言與否認之間搖擺——保護中小投資者,讓謠言止步,不僅是上市公司的社會責任,更應該是監管者重振監管的題中之義。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