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豐收的喜悅背後

時間:2012-07-26 10:50   來源:人民日報

  夏季糧油喜獲“九連豐”,冬小麥實現“九連增”。盛夏時節的糧食增産消息,給應對經濟下行壓力的中國吃了一顆定心丸。然而豐收的喜悅背後,也有産糧大縣遭遇的現實壓力,有確保長期糧食安全的隱憂。

  “一方面要保耕地、保糧食,另一方面必須招商引資、抓財政收入,否則日常運轉都有困難。”筆者近日到一個産糧大縣採訪,縣委書記道出了不少産糧大縣主政者的“糾結”。

  “糧價為百價之基”,800個産糧大縣所産糧食佔全國總産量78%以上,産糧大縣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但從昔日的“魚米之鄉、富庶之地”,到如今的“經濟小縣、財政窮縣”,産糧大縣在一些地方成了發展落伍的“代名詞”。

  發展大潮中,不少産糧大縣面臨著周邊地區的競爭壓力,在資源稟賦、基礎設施、勞動力素質和區位條件等方面,工業縣市發展工業具有比較優勢,而産糧大縣則面臨著爭取項目、資金、用地指標上的劣勢。當看著原來不如自己的縣市,紛紛通過招商引資開工一個個産業園、投産一個個大項目,財政收入節節攀升,遠遠把自己甩在後面,“種糧的不如吃糧的”,産糧大縣怎能不“糾結”?

  國家要糧食安全,地方要財政收入,農民要種糧收益。只有解開安全、財政、收益三者交織的這個結,13億人的吃飯問題才會長久無憂。作為高風險、低收益的産業,糧食生産受自然風險與社會風險的雙重考驗。如何讓農民種糧和地方政府抓糧“兩個積極性”長期保持,檢視著國家糧食政策的成效。

  農民種糧的積極性來自於種糧的比較優勢、效益最大化。近幾年,國家給農民支付種糧補貼,實施了包括取消農業稅在內的一系列惠農政策,激發了農民種糧的積極性。但一個現實的問題是,隨著糧食生産成本上升,農民種糧的比較收益在下降。當種一年糧食的收益不及一個月的打工收入時,農民也許就會棄田而去。

  不少農民之所以種糧,只是為了不花錢買口糧,種糧的積極性不低,但增産積極性卻不高。農村種糧者年齡偏大,大多是留守農村的老人和婦女,從事農業的勞動力素質呈結構性下降趨勢,在産糧大縣更是越來越明顯。而解決這一問題,並非朝夕之功。扶持大批種田能手、發展種糧大戶、培育新型農民顯得尤為迫切。有了種糧的規模化,才有更高的比較效益,才能從根本上提高農民的種糧積極性。

  一些地方政府存在抓糧“説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狀況,原因在於動力不足。如果國家能繼續加大對糧食生産尤其是産糧大縣的獎勵、補貼力度,全面提升糧食綜合生産能力;如果地方政府尤其是産糧大縣注重打造綠色、優質的糧食特色品牌,延伸産業鏈,探索走協調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新路子,那麼糧食生産的動力就會從“要我産糧”轉化為“我要産糧”。

  在耕地資源約束日益趨緊的情況下,良田是最可寶貴的資源。面對國際形勢風雲變幻,中國人自己養活自己是最好的糧食安全保障。從根本上説,只有讓保耕地、保糧食成為一種自主意識,糧食安全才會獲得足夠的保障。(孔祥武)

編輯:許娜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