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水資源管理 保障糧食安全

時間:2011-06-08 15:42   來源:人民日報

  水資源短缺、利用效率低、污染嚴重等問題,是我國保障糧食安全面臨的嚴峻挑戰。2011年的中央1號文件專門就加快水利改革發展作出決定,要求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貫徹落實中央精神,強化水資源管理,確保水資源對我國糧食安全的支撐作用,需要轉變水資源管理觀念和方式,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下的供需協調管理。

  加強以“優化配置、合理開發、集約利用”為基礎的供給管理

  優化配置水資源。基於南方水資源豐富、復種潛力高於北方的實際,通過改善南方農田水利基礎設施、提高復種指數、擴大糧食作物種植面積等途徑,提高南方糧食産量。充分發揮大中型灌區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主力軍的作用,在松花江流域、長江中下游、四川盆地等水土資源條件較好的地區大力加強農田水利工程設施建設,適度增加灌溉面積和供水量,加強商品糧基地建設。針對北方一些地區水資源短缺、過度開發的問題,把建設重大水資源工程作為提高水資源整體承載能力的重要舉措,加快實施南水北調工程,通過工程調水推動水資源優化配置。

  開展技術性節水。一方面,著力推廣節水灌溉技術和設施。推廣節水技術、節水設施,集約高效利用水資源。以産糧大縣為重點,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加快實施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排灌泵站更新改造和抗旱應急水源工程建設,推廣高效節水灌溉,擴大高産穩産、旱澇保收農田面積。另一方面,著力建設節水農藝綜合技術體系。北方地區應優化井渠結合的灌溉模式;西北地區應發展旱作節水農業,提高農田水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渠灌區和井灌區應採取不同的節水灌溉和節水農藝措施,形成農業水資源高效利用的技術體系。

  集約利用雨水、再生水。高效利用雨水資源是提高旱區農業生産力的關鍵。應根據耕地與非耕地的比例和流域特點,統籌考慮流域上下游的整體效益,合理規劃雨水的截流增蓄,因地制宜地修建小型集雨補灌、降水蓄積工程,增強農田對降水的吸納能力。污水再生迴圈利用是減輕水體污染、實現水資源集約利用和迴圈利用的重要環節。應針對目前利用再生水進行農業灌溉和生態環境修復尚處於起步階段的形勢,儘快建設再生水回灌農田的示範性工程,以確定再生水適宜回用農作物的範圍,解決再生水灌溉的流程設計、調蓄以及對土壤、地下水、作物等的生態影響評價等技術問題,保證農業再生水迴圈利用的安全。

  加強以“發揮水價杠桿調節作用、調整農業種植結構、建設節水型農業”為核心的需求管理

  發揮水價杠桿調節作用,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形成科學合理的水價體系,是推行節水農業的關鍵。這需要提高農民節水意識、更新改造和維護髮展農業灌溉設施等,因而應由政府統籌規劃、加強調控。可以通過財政補貼政策,支援和激勵農民採用節水技術,提高用水效率,減少水資源浪費。同時,完善促進節水的生態補償機制、獎勵懲罰機制和水權交易機制,按供求關係、豐枯時節和定額外累進加價的原則實行動態水價,並形成地表水、地下水使用聯動機制,實現水資源在地區間、行業間的有效分配。

  調整農業種植結構,加快建設節水型農業。北方糧食主産區作為節水重點區域,應以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數為核心,加強灌區配套與節水改造,根據水資源承載能力逐步調整優化農業種植結構,擴大抗旱節水型糧食作物的播種面積,採用地膜覆蓋、保護性耕作等技術發展旱作農業,切實加快節水型農業建設。在節水農業的綜合技術開發方面,應深入開展以坡耕地治理為重點的農田整治,研發和應用以化學保水劑為重點的高新技術,提高土壤保墑蓄水能力;採用農作物根域集水技術,將有限的土壤水分聚集在作物根系區域;採取地膜和秸稈覆蓋的方式,減少田間水蒸發。(陳亮 楊靜)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