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清“實體”與“虛擬”

時間:2012-03-19 09:22   來源:人民網

  實體經濟是一國經濟立身之本,應當牢牢把握髮展實體經濟這一堅實基礎,努力營造鼓勵腳踏實地、勤勞創業、實業致富的社會氛圍。那麼,到底什麼是實體經濟?

  實體經濟不僅包括生産實物的農業和製造業,也包括部分服務業

  實體經濟不僅包括生産實物的農業和製造業,也包括部分服務業。除了個別行業,服務業大多屬於實體經濟。也就是説,實體經濟既包括第一産業和第二産業,也包括部分第三産業。

  第三産業中的金融服務業,也有一部分屬於實體經濟。有一種觀點認為,虛擬經濟是指以股票、債券及金融衍生産品等各種虛擬資本為工具、以金融系統為主要依託、脫離實體經濟活動的經濟運動形式。這種理解似乎過於簡單化,因為發行股票或債券以及不少金融衍生産品,也是為實體經濟發展進行籌資和防範金融風險服務的。應當説,凡是服務於發展實體經濟的股票和債券以及金融衍生産品,也屬於實體經濟的範疇。

  虛擬經濟是與實體經濟相對應的概念,即資本獨立運動的經濟,是以錢炒錢的經濟。比如金融服務業中的對衝基金等。虛擬經濟在我國同樣有諸多表現,例如炒房投機、炒土地投機,以及近兩年出現的“蒜你狠”、“豆你玩”、“姜你軍”等。這些社會資本脫實向虛、以錢炒錢,導致實體經濟出現了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

  而股市和樓市是否屬於虛擬經濟,要視市場的具體情況而定。如果為投機獲利去炒土地和樓市,就是虛擬經濟。如果購房是為滿足居住需求和工商業生産經營活動需要,那就是服務於實體經濟。

  發展實體經濟才能創造物質財富,切實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準      

  厘清了什麼是實體經濟、什麼屬於虛擬經濟,就能更好地理解為什麼要牢牢把握髮展實體經濟這一堅實基礎。我認為這是基於以下理由:

  一是吸取美國次貸危機的慘重教訓。華爾街投資銀行從事虛擬經濟投機導致國際金融危機,使全球財富損失高達50萬億—60萬億美元,這個慘重教訓,值得我國金融業引以為戒。

  二是虛擬經濟的氾濫,必然導致“泡沫經濟”。以日本為例,1986年初,日本的日經225股票指數為13000點,到了1989年則上漲到39000點;同期日本房地産價格也急劇上漲,1985年日本土地資産額為176萬億日元,1989年達到521萬億日元,4年間價格上升近2倍。日本泡沫經濟形成到泡沫經濟破滅,對日本經濟發展危害極大,導致日本經濟出現“失落的十年”。

  三是虛擬經濟不創造物質財富,而發展實體經濟才能創造物質財富,才能切實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準。(鄭良芳)

編輯:樊玉嬌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