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和音:合作共用的科技未來值得期待

2020年01月09日 08:59:00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經濟全球化促進創新要素在世界範圍內自由流動,科技浪潮在開放合作中滾滾向前

  盤點2019年科技創新成就,是世界上很多人打開2020年的一種方式。展望科技創新預示的進步,更讓人思考歷史運動的規律,感知時代進步的密碼,領悟“科學是一種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科技進步的足音鏗鏘動聽,造福人類的科技成果撲面而來。“基因剪刀”技術有望發佈臨床試驗結果,外形酷似“鋼鐵俠”的新款工業用外骨骼機器人即將交付使用,人類首次嘗試全部人工合成的生命研究——“人工合成酵母基因組計劃”將完成,通用流感疫苗初步實驗結果令人振奮,向可再生能源系統轉型將更好應對氣候變化,多國探測器將飛赴火星……從探索星辰大海到發現物質的基本粒子,從解決個體生命健康難題到尋求改善人類整體生存環境,新技術、新突破及其催生的新應用、新體驗,正不斷讓科技夢想照進人類生活現實。

  科技能夠為人類賦能,合作是關鍵。英國《自然》雜誌和美國《科學》雜誌在盤點2019年重大科學突破時,由全球200多名研究人員利用分佈在世界各地8個射電望遠鏡共同完成的人類首張黑洞照片,均當之無愧佔據首位。首張黑洞照片的面世,彰顯的便是合作的力量。《科學》雜誌形象地指出:“團隊協作方面的壯舉比看到黑洞更加令人驚奇。”面對未知的世界,人類要想攀登一個又一個高峰,只有合作才能不斷帶來新驚喜。

  不斷走向合作、共用的科技未來,也是全球科技發展的大趨勢。經濟全球化促進創新要素在世界範圍內自由流動,科技浪潮在開放合作中滾滾向前。世界智慧財産權組織近期發佈的2019年《世界智慧財産權報告》顯示,本世紀初,所有科學論文中64%由科學家以團隊形式完成,所有專利中54%由發明人團隊獲得,到2015年以後,這兩項比例分別增至近88%和68%。當前,保護主義陰霾讓人們不乏對國家間“技術鐵幕”的擔憂,但是,選擇在開放合作中共贏,還是選擇在封閉真空中停滯不前,不該成為持久困擾人類的難題。正如世界智慧財産權組織總幹事弗朗西斯高銳所指出:“面對共同的全球挑戰,各經濟體必須在追求創新方面保持開放。”

  中國以開放包容的姿態積極參與國際科技合作,在為自身發展創造更大空間的同時,也為推動科技服務於人類共同價值和共同利益作出了中國貢獻。嫦娥四號搭載來自荷蘭、德國、瑞典、沙特等國的科學載荷,在月球背面探尋宇宙奧秘;17個國家的9個項目成為中國空間站科學實驗首批入選項目,被稱為“一個偉大範例”;中德等國科研人員發現人類學“新晉網紅”—丹尼索瓦人;中國贈衣索比亞微小衛星發射成功,埃塞稱讚“中國朋友幫我們實現了‘太空夢’”……中國走的是開放合作的創新之路,卓著於世的成績,來自海內外的褒獎,無不彰顯開放合作的魅力。

  放眼2020年,中國將建造全球首臺E級超算機,中國首臺火星探測器“火星一號”將擇機發射,嫦娥五號將執行月球採樣返回任務,北斗將迎來應用和産業的快速發展期。中國將繼續順應合作大潮,與世界攜手開拓科技創新的邊界,凝聚超越技術本身的人類智慧,朝著為了人類共同命運的正確方向前進,共建全球共用的科技未來。

  “科學研究的進展及其日益擴充的領域將喚起我們的希望。”瑞典發明家諾貝爾當年對科技進步寄予的期望,映照著當今世界的生動現實。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正在加速重構全球創新版圖,科技合作是大勢所趨,科技進步永無止境。

  《 人民日報 》( 2020年01月09日 03 版)

  (責編:常雪梅、王珂園)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