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培育新時代“新農商”

2019年04月02日 18:02:00來源:浙江新聞客戶端

  鄉村振興戰略為新時代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描繪了一幅壯麗圖景。隨著美麗鄉村建設的推進,廣袤鄉村發生了顯著變化,廣大農民無論是精神面貌還是文化素養都有了相應的改變和提升。我們要培育新型職業農民,鼓勵當地的生産能手和經營能人立足本地、創新發展,使他們成為鄉村振興的中堅力量。新型職業農民“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要求,決定了他們不只是農民,還要成為商人。因此,新型農民的培育工作中“商育”不可或缺,要用資訊時代的商業文明新思維升級農民。農村基層組織、農民教育培訓機構等要合力協同對農民的教育培訓,強化以誠信為核心的商德教育,牢固樹立合作意識、品質意識、創新意識,使之成為合格的新時代“新農商”。

  “人無信不立,政無信不威,商無信不富”,這些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至理箴言,把誠信列為從事任何職業的一條首要道德規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要求我們把“信義”二字變成經商標配,變成一種行為習慣,變成一種生活方式。

  浙江義烏作為一個自然資源缺乏、工業基礎薄弱的內陸小縣,在短短三四十年間創造出令人艷羨的發展速度和輝煌成就,毫無疑問,商業起了重要作用。義烏人不僅傳承了以“撥浪鼓”為代表的“義烏商魂”,而且形成了義烏現代創業精神。他們抓住改革開放的機遇,開創農民辦市場的先河,成為時代的弄潮兒。商人逐利,天經地義,但義烏人講究“義在財先”。在追逐利潤之外,他們還有更高遠的目標。許多由農民華麗轉身為商人的義烏人都有一條不容忽視的經驗:先有信,次有義,最後才有利。這種超常規、求創新的地理文化精神被譽為“勤耕好學、剛正勇為、誠信包容”的義烏精神。“仁中取利真君子,義內求財大丈夫”。這种先義後利、以義制利的心智素養,是義烏人從事商業活動中最重要的經營之道,從而使義烏人的經商經歷充滿傳奇,成為當前從傳統農民到新時代的新農商的學習典範。

  由傳統農民向新型農民轉變,不只是外在“身份”的轉變,更是深層次內在思維方式的轉變,要由農耕文明時期的小農經濟思維昇華為資訊時代的商業文明思維。這樣,除了必須具備人們經常提到的市場意識、法律意識、品牌意識等外,還應著重培育三大主體意識。

  一是合作意識。在商業文明時代,必須善於合作,以便充分利用外部資源。從經濟學角度看,傳統的農民是農夫,新型農民是“農商”。農夫與自然經濟相契合,是一種典型的自然産品經濟。而農商反映了一個新的經濟關係,是一個以通過市場配置資源、以需求指導農業生産、以新産品引導市場、以商業活動為舞臺的新生産者。因此,培育新型農民,就要培養農民的合作意識,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推進農民從單幹型向組織型轉變。

  石嫣,“分享收穫”社區支援農業項目的創始人、清華大學博士後,在“分享收穫”農場,她把農民當作合作夥伴,一起協商制訂生産計劃和生産規範,推動農民在自己的土地上採用有機種植,種出的綠色蔬菜和瓜果直接和消費者對接。農場創辦6年來,石嫣帶動了一大批農民,服務覆蓋北京社區近2000戶家庭。

  二是品質意識。伴隨著人們生活水準的提高,食品安全尤其是農産品品質安全已成為人們普遍關注的焦點問題。綠色、無公害的高品質農産品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歡迎,所以現代農業不僅是數量農業,更是品質農業。發展現代品質農業、精品農業,離不開“科技興農、綠色優質”的品質意識。

  三是創新意識。廣闊天地,創新出新人。紹興市上虞區出臺新政、創設環境,吸引近1600名大學畢業生回鄉村創新創業,堪稱“創客”中的新農商。其最典型的新農商中有三位巾幗能人:大王園園、小王園園、徐益偉。這三位巾幗能人身上都有精彩的新農商故事:大王園園回到興南村,幫助父親採用土著種植法種稻,並陸續開發出由紅香米、黑糯米、紫粳米等配比而成的“五彩米”;小王園園,她的南野農莊創新種植養殖,擁有良種果木200余畝,放養雞等家禽的山林200余畝,禽蛋銷售口碑好;徐益偉,最大限度地回歸自然,用現代化的方式找回了艾青糰濃郁的傳統味道,以傳統口味加現代範式風靡開來。

  更有新意的是,這些新農商們創新交流模式,組建了“上虞新農人聯盟”,在科學種植、文化創意、鄉村旅遊項目開發等方面開動腦筋、集思廣益。他們還辦起了“農夫生態市集”。他們注重衍生農産品的文化內涵,挖掘農産品的現代價值並提升其附加值,使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産業,讓農民從一種身份成為一種職業,一種有吸引力的職業,一種令人尊敬的職業。

  【作者:屠關雄,為浙江省社科聯編審】

[責任編輯:何建峰]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