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情是檢測安樂死立法的“試紙”

時間:2015-11-24 14:05   來源:京華時報

  安樂死立法不僅需要健康的醫學鑒定、司法公正和程式機制保障,還需要充分的思想基礎和觀念條件,其對民情的要求要大於其他立法事宜。

  四川眉山57歲的朱素芳遭遇車禍後腦死亡,兒子阿林取下母親呼吸管,警方以涉嫌故意殺人為由對其採取強制措施。法律該如何評判這種拔呼吸管的行為?有民警表示,這是他從警十多年來遇到的“最糾結刑事案件”,而其中情與法的糾結,也再次引發全社會對於安樂死話題的關注。

  糾結的不只是辦案民警,更有國家的立法者。早在1986年,陜西職工王明成由於幫助母親安樂死而被控故意殺人罪,在全國掀起“安樂死”討論高潮。1994年後“安樂死”幾乎每年都進入人大代表的議案。2001年西安9名尿毒症患者欲求“安樂死”事件,更讓國人以域外經驗為借鑒呼籲立法。幾十年來,從醫學到法學再到常人的倫理道德,每一次討論都將立法推至爭議的風口浪尖。但即便思想觀念、社會面貌乃至法律體系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安樂死立法始終沒有胎動的跡象。

  這種立法回避是不是對民情的罔顧呢?其實不然。由於安樂死不是一個單純的法律問題,更關係到病人、家庭、社會等多種價值的交叉和衝突,涉及醫學、法學、社會學等諸多領域的複雜判斷,蘊涵了對哲學、倫理學、醫學等領域的挑戰。準確地説,我們不僅擔心安樂死合法化會給某些殺人犯罪披上合法外衣,還擔心會引起倫理、哲學、醫學等範疇內傳統觀念的錯位。再加上實施安樂死需要充分的條件保障,因而我國立法對其始終持高度審慎的態度。

  其實從世界範圍看,自20世紀30年代開始討論安樂死,至今長達80多年。其間雖有一些國家進行了立法實踐,但也不乏立法後未實施或遭推翻的失敗案例。2001年荷蘭確立安樂死合法被我們反覆提及,但人們忽略的是,荷蘭為安樂死立法研究論證了20多年,直到90%以上的荷蘭人對此持支援態度才謹慎立法。

  從中不難看出,安樂死立法不僅需要健康的醫學鑒定、司法公正和程式機制保障,還需要充分的思想基礎和觀念條件,其對民情的要求要大於其他立法事宜。

  基於對“尊嚴死”的認可,我以為安樂死立法不是一個要不要的問題,而是一個條件是否成熟的問題。在立法還沒有“下定決心”之前,實施安樂死的行為便很難脫離現有法律的評價,此時個案中的情法衝突也只能通過司法調適。1986年陜西漢中發生的首例安樂死案,法院判決就以“情節顯著輕微,不構成犯罪”的方式予以巧妙化解。當然,司法最終無法拯救立法困頓,安樂死是否合法化以及何時合法化,最終還是需要由社會自行選擇。説到底,立法是一個時代的民意集中表達,倘若深藏于傳統之中的民情發生了根本改變,全面契合安樂死合法化的要求,那麼立法也就是遲早的事情。(兵臨)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