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博士放棄救治父親,有些疾病只能順其自然

時間:2012-05-24 10:24   來源:中國青年報

  得知父親陳有強身患惡性腫瘤晚期的醫學博士陳作兵,把父親送回浙江諸暨老家。陳作兵還向母親交代,萬一父親出現昏迷或呼吸心跳停止,不要採取積極的搶救措施,如果可能,就適當用鎮靜催眠讓父親安詳地離開人世。最後,陳有強安安靜靜地沒有痛苦地離去。

  陳家父子是幸運的,因為兒子是醫學博士,懂得醫學科學,而父親更懂得如何對待生命和疾病。他們的做法近似于選擇被動安樂死,這並非兒子強加給父親的(否則就可能是不孝甚至是犯罪),而是父親在了解了各種情況後自主選擇的。做出這種選擇,首先在於他們對疾病有一種清醒認識,陳有強患的是腹膜惡性間皮瘤,屬於惡性腫瘤晚期,而且全身轉移。以現有醫療技術而言,治愈的希望實屬渺茫。

  面對難以治愈的疾病,病人及其家屬一是不管病情如何,即使付出天大代價,哪怕對病人造成更多副作用和傷害,也要繼續治療下去。這不僅符合哪怕有一絲希望也要盡百分之百努力救治的觀念,也是子孫盡孝的具體體現。另一種情況則是,病人和家屬選擇不治療或保守治療,順其自然,這樣既可以減少放療、化療帶來的巨大副作用,也可以減輕家庭財力、人力和物力的重負,在人生的最後階段讓病人仍然享有高品質的生活。

  陳家父子選擇了對疾病順其自然,實際上是尊重一個人對生命和對生活的選擇,更是讓人活得有尊嚴和有品質。儘管在中國因各種原因,安樂死目前難以立法和實施,但地下狀態的安樂死和選擇對疾病的不治療,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

  目前,誰也不會反對和否認對晚期癌症積極治療的作用,但這除了維持意識似有似無的低品質生命外,更可能是一種過度治療,反而可能加速病人死亡。早就有許多臨床報告指出,一些癌症患者不是死於癌症本身,而是死於大量和多種用藥。癌症患者尤其是晚期癌症患者的身體各器官功能早已退化和受損,大量用藥對於病人的各種器官的功能更是雪上加霜,例如會加速心、肺、肝和腎等臟器功能的衰竭,再加上藥物毒性,一些病人是死於藥物中毒和全身各臟器衰竭。

  包括癌症在內的很多疾病,在目前的確無法或難以治愈,但有病求醫、希望獲得最好治療和盼望有病能儘快治好或馬上治好,已成為普遍的社會心理,這就為過度治療和醫患矛盾埋下了禍根。患者要求不惜一切代價治療,一是出於強烈的求生欲和對疾病的不了解;而患者家屬既是想盡到對親人的責任,也是怕被他人視為不孝;加之少數醫護人員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也有意無意地鼓動患者採用最好的藥物、設備。於是,過度治療在一些地方成為普遍現象。

  再加上醫護人員並不對患者詳細解釋病情,而一般公眾誤以為,有病只要進了醫院就可能治好,也必須治好。想方設法仍未能挽回病人生命之時,家屬的不理解、不理智和認為當了冤大頭的感覺就油然而生。於是,“醫鬧”不可避免,家屬為的只是獲得某種心理平衡。

  其實,如果醫生都能像陳作兵一樣,對病人講清癌症或其他不治之症的道理,讓病人自主和理性選擇治療還是不治療,而不是鼓動病人用最好的但實則無效並有毒副作用的藥物,恐怕就不會有那麼多“醫鬧”和醫患矛盾了。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