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今年首次提出為經濟困難新生提供精神支持。“現在的貧困生和以往的貧困生理解是不同的,也許他們的物質沒有那麼匱乏,但精神層面相對閉塞些。”要引導他們往遠處看。
家庭貧困看起來像稻草一樣輕,當它落在未成年人身上,就像一座沉重大山,把他們昂揚向上的自信力、陽光豁達的心理養成、縱橫開闔的社會交際意識等等,壓低很多!據報道,絕大多數貧困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陰影、性格缺陷、非常自卑、不願意公開貧困隱私、性格非常敏感。更有甚者,還容易形成自私冷酷,心理陰暗、極端報復等。安全感、歸屬感、幸福感,也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心理健康專家指出,災難過後的強烈驚嚇和悲慟刺激會使人處于一種非正常的心理狀態。美國全國精神衛生研究所災難和突發事件心理研究部門負責人卡爾文·弗雷德里克指出:一旦他們意識到悲劇是真實的,隨之而來的時刻將非常難挨。災難是這樣,那些沉重的貧困的打擊,對于承受力還不太強的孩子而言,不亞于一場精神災難。會造成情感撕裂、心理恐懼等。我們同樣應該將貧困看作“感情災難”,而給予足夠的重視和糾正。
北京大學的做法,讓人眼前一亮,我們在為貧困孩子提供經濟幫扶的同時,更要提供豐厚、溫情的精神支持。比如,我們可以邀請貧困生參加各種溫情的集體活動,用集體溫暖化解他們內心的自卑、自我矮化。再比如我們在為貧困生提供經濟幫助的同時,不妨用勤工儉學崗位進行“合理置換”,讓救助成為“富有尊嚴的救助”。有了這種發自內心的幫扶、善解人意的關心,就能讓豁達的陽光照進貧困生的心底,使他們得到真正的心理成長。
先哲德謨克利特說:“保持尊嚴地忍受貧窮,是賢智之士所固有的特性。”貧困,不是孩子的過錯,各種經濟幫扶、社會捐助,本就應該把精神幫扶和尊嚴愛護,放在第一位,而不能因為所謂的救助,而傷害或剝奪貧困生的自尊。畢竟,對于孩子的發展而言,只有內心健康了,具備了厚重致遠、豁達自信的心理養成,也才能得到真正的脫貧,擺脫心理上的過度敏感,走出自我生存的窠臼,得到真正的蛻變。所以,我們應該盡可能滿足他們的這種尊嚴需要,給予最大程度的精神支持。
身邊不乏這樣的“陽光個案”,有些貧困生雖然貧窮,卻非常豁達自信;經濟上比不上別人,卻憑借自食其力、自強不息、自尊自愛,為自己爭得了一片自強的天空。這種自力更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幹,已經走到了同齡人的前面。值得每一位年輕人學習。
為了讓各級各類的扶貧工作做得更為完美,請讓我們精心呵護每一顆敏感的心,想方設法為他們提供細致的精神支持,讓他們在精神上站立起來,行走起來,健步如飛起來。把貧困的圍牆推倒,築成豁達的“精神鐵橋”,走向自信、豁達、健壯的明天!(雷振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