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關”精神永不過時

時間:2012-03-29 08:44   來源:人民網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攻關”這個詞不怎麼流行了。遇到困難和問題,不少人首先想到的是“公關”——搞搞關係學,以“軟實力”、“巧實力”取代“硬實力”,甚至有人拿“公關”當“攻關”。

  小勝靠智,大勝靠德。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正當的“公關”作為公共關係的“黏合劑”,有時也是需要的;而“攻關”喚起的是人們的精氣神,凝聚的是幹部群眾的智慧和力量,激發的是幹事創業的內在動力。對于一個單位來講,成事需要“公關”,但更要“攻關”。實踐證明,“攻關”的力量遠遠勝于“公關”。在復雜的形勢和繁重的任務面前,我們尤其需要攻堅克難的精神,扎扎實實做好自己的事情。“攻關”精神永不過時。

  美國成功學大師卡耐基稱激情為“內心的神”,認為“一個人成功的因素很多,而首要的因素就是激情”。做好日常工作,完成好各項任務,需要有激情,攻堅克難更需要有激情。有了對事業的激情,人的潛能就能被最大限度地激發和調動起來,展現出“龍馬精神海鶴姿”。

  我們所面臨的問題,大都是發展中的問題,必將在發展中得到解決,但問題的解決需要一個過程。沒有一股子耐心和恆心,沒有一種鍥而不舍的精神,心浮氣躁,急于求成,不僅于事無補,而且還會引發新的矛盾和問題。因此,在攻關中,我們既要有信心和勇氣,又要有耐心和毅力。不畏艱難、直面挑戰,堅持不懈、持之以恆,必定會戰勝困難,採擷到成功的果實。恰如俗語所言:“行之茍有恆,久久自芬芳。”

  攻關不僅需要勇氣,還要有智慧。要學會“彈鋼琴”,把問題思考研究透,拿出解決的“路線圖”,能夠一步到位的,就要集中各種力量和資源,下定決心,不達目的不罷休,為搶佔機遇贏得時間和空間。對于一時解決不了的問題,要分清輕重緩急,積極創造條件,且不能急著“上手”,盲目蠻幹,造成工作被動。

  上下同欲者勝。當年周總理親臨現場指揮鄭州黃河大橋搶險,在與現場工程技術人員商定具體搶險方案後,脫下外套加入到拉纖的行列。大家一見,齊聲喊道:“總理,你不能拉纖啊!”周總理和藹地說:“這里沒有總理,只有纖夫。”說著招呼大家一起拉纖。隨著一聲聲“嗨喲!嗨喲!”的勞動號子聲,傾斜的橋墩終于被拉正了。50多年過去,周總理黃河拉纖的身影依然那麼清晰、那麼親切!今天,我們面對困難,仍需要黨員幹部當先鋒、打頭陣,當好攻堅克難的表率和能手。在“嗨喲,嗨喲”的勞動號子聲中,挺起的是堅強的脊梁,凝聚的是無堅不摧的力量。

  “攻城不怕堅,攻書莫畏難。科學有險阻,苦戰能過關。”葉劍英元帥充滿激情的詩句,蘊含了對攻關精神的讚美,也寄寓了對我們的希冀。無論什麼時代,不畏艱險,不怕困難,都是我們開拓前進的動力。

編輯:樊玉嬌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