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患者不是偶遇的

時間:2015-07-31 13:03   來源:人民日報

  ■醫患之間,與其懷疑防范,不如信任尊重。好醫生和好患者都是相互用心碰撞出來的

  最近,一組醫患鞠躬照在網上熱傳。在北大醫院,患者李先生來到醫學影像科護士孫艷面前,深深地鞠了一躬:“護士,您好!我有兩個問題要問您……”孫艷鞠躬回禮,並認真回答了李先生的問題。李先生很滿意,又鞠一躬,欣然而去。

  一個鞠躬,看似尋常,濃縮了醫患之間的真情。“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包含了久違的理解和尊重。此情此景,讓人想起100多年前的一張老照片:在浙醫二院前身廣濟醫院,西裝革履的蘇格蘭醫生梅藤更,與穿著長袍馬褂的中國小患者相遇,一老一小,互相鞠躬。

  作為醫生,誰都希望天天遇到好患者。有人說,假如患者都能如此彬彬有禮,怎麼會有醫患糾紛?事實上,患者如同自然界的物種,形形色色,良莠不齊。有的知書達理,有的蠻橫無理;有的寬容大度,有的刁鑽挑剔;有的心懷感激,有的充滿敵意。也許,這就是社會生態的多樣性和復雜性。作為醫生,可能遇見“好患者”,也可能遇見“壞患者”,誰也無法挑選。但是,醫者治病,如同佛陀度人,絕不應有所區別。無論遇見什麼樣的患者,都應心懷慈悲,一視同仁。不求有所回報,但求無愧于心。醫生所能做的,就是善待每一位患者。

  生病是人生的一場“自然災難”。在醫院里,到處是愁苦的面孔、痛苦的呻吟。無論是生理疾病還是心理疾病,都是對人性的摧殘與折磨。疾病讓人變得更加脆弱敏感,甚至焦慮暴躁,一觸即怒。有的患者平時溫文爾雅,生病時卻脾氣怪異、出言不遜,這都是疾病惹的禍。有時醫生不經意的一句話、一個眼神、一個舉動,就可能激怒患者,引發一場意外衝突。在心理學上,這種現象被稱為“厭惡型刺激”。如果醫生不理解這一點,很容易歸咎于患者“素質低”,認為遇到了“壞患者”。如果醫生能夠體諒患者的疾苦,就可以避免很多不該發生的糾紛。

  醫療有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治療,第二個層次是關懷。事實上,很多患者來到醫院,既是來治病的,也是來尋求關懷的。尤其是對于絕症患者來說,明明知道病已無法治愈,仍希望得到醫護人員這群“陌生人”的照護和撫慰。有一位癌症晚期患者,每天疼痛難忍,止痛藥需求量越來越大。于是,一位小護士每隔兩小時就去他床邊一次,握住他的手,說上幾句話。結果,每當這位小護士到來的時候,他就不喊疼了。護士的安慰,成了最好的“鎮痛劑”。可見,心靈關懷的價值,有時遠遠超過生理治療的價值。

  醫學是一門溫暖人心的科學。一位好醫生,不應只是“人體修復師”,更應是“心靈按摩師”。筆者認識一位醫生,醫術並無過人之處,名氣也不大,但他認真對待每一位患者,舉手投足,令人溫暖。例如,接診之後,總是面帶微笑看著患者;聽診之前,先在手心焐熱聽診器;檢查之後,順手幫助患者拉好衣服。他行醫一生,救人無數,竟不知醫療糾紛為何物。在這樣的好醫生面前,再難纏的患者也會被感化。

  眼下,醫患關係依然緊張,醫患衝突時有發生。以怨報怨,只能怨上加怨。人性本善,好人總是大多數。醫患之間,與其懷疑防范,不如信任尊重。因為好醫生和好患者都不是“偶遇”的,而是相互用心碰撞出來的。一位好醫生,總能遇到更多的好患者;一位好患者,也總能遇到更多的好醫生。(白劍峰)

編輯:陸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