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金融服務的發展讓財産轉移更方便、更快捷、更隱蔽,這就使規避執行、抗拒執行的手段和方式更趨隱蔽性、多樣化。法院的執行工作必須順應這一趨勢主動迎接挑戰。
最高法院7月21日發佈《關於審理拒不執行判決、裁定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最高法院審判委員會專職委員、執行局局長劉貴祥接受記者採訪時説,實踐中被執行人或相關人員規避執行、抗拒執行的手段和方式更趨隱蔽性、多樣化,需要及時出臺司法解釋,進一步細化和完善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罪的追訴程式、適用條件等。
在執行實踐當中,直接以暴力形式抗拒執行的現象並不多見,最常見的就是轉移財産讓法院無財産可執,特別是網際網路金融服務的發展讓財産轉移更方便、更快捷、更隱蔽,例如網際網路理財的各種“寶”、有價的虛擬遊戲幣等執行法官就難以查詢,即便依據線索查到也面臨如何執行的難題,因此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執行法官尋找財産線索將更加困難,這就使規避執行、抗拒執行的手段和方式更趨隱蔽性、多樣化。
最高法院及時出臺關於拒執罪方面的司法解釋充分體現出立法工作的與時俱進,特別是在網際網路金融快速發展的時代,財産的儲存方式更加多元化、隱蔽化,簡單依靠傳統的財産查詢方式很難適應網際網路金融時代的發展,而且法院有限的執行資源也難以應對複雜多變的網際網路金融發展,如果不依靠刑事的強制性手段,法院的執行難問題可能在網際網路金融時代更雪上加霜。
7月18日,中國人民銀行等十部委聯合發佈了《關於促進網際網路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包含二十項涉及網際網路金融發展與監管方方面面的具體意見,從這份意見不難看出網際網路金融的發展是大勢所趨,法院的執行工作必須順應這一趨勢主動迎接挑戰。被執行人或相關人員規避執行、抗拒執行的手段和方式更趨隱蔽性、多樣化必然在網際網路金融快速發展的時代更加突出,總而言之,密織法網讓“老賴”無所遁形是法院執行工作永恒的課題和使命。(劉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