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免票”表態後更要有行動

時間:2015-05-04 10:16   來源:人民日報

  日前,《湖南日報》《三湘都市報》兩份報紙在封底同時刊發了一則彩色廣告:“請尊重文化藝術的價值!請尊重我們勞動的成果!請您購票遊覽鳳凰古城風景區。請您購票觀賞《邊城》森林舞臺劇”,並呼籲“反對逃票,拒絕免票”。這起用廣告呼籲買票的事件,夾雜著爭議闖入公眾視野。有網友認為此舉能激起人們對藝術價值的共鳴;也有人不理解,認為“燒錢廣告,不如贈票”。聯繫現實,這事兒還得兩面看。

  “贈票”現象、“免費”心理,抑或進景區“打白條”行為,並不少見,甚至在一些地方和一些演藝市場中,還成了一種潛規則。以鳳凰古城風景區為例,據估計,遊客逃票率大概有三成;而改編自沈從文同名小説、投資1.8億元、在鳳凰古城實景演出的舞臺劇《邊城》,相關負責人也表示,自4月1日首演以來,接到上千個希望“免票”的電話。公開“拒絕免費”,實屬相關部門“招架不住”的無奈行為,也是一種鮮明的態度。事實上,很多演藝單位都有類似無奈,越是一票難求的好劇目、好展出,來自於上級部門、業務單位、親朋好友的一聲招呼,就誕生不少“人情票”“特權票”。這背後暴露的,既是對藝術創作、文化創意的不尊重,也暴露了一種特權思想、不正之風。

  當然,另一方面,如一些網友指出,逃票、免票現象的存在,部分地與景區票價過高有關。近幾年,圍繞景區不斷上漲的門票價格,詬責較多;一些景區的“門票經濟”現象,也引發質疑。在一些風景區尤其是古城,許多原住民會帶著“假親戚”進入古城,一些散客借道原住民房間的後門進入景區,如此“聯手逃票”,僅僅歸結為遊客素質不高,未免簡單化、表層化。

  正因此,要“拒絕免費”“反對逃票”,通過報紙廣告,固然可以起到公開呼籲、表明立場的作用,但是,恐怕還得從更深處去思考解決之道。比如,所謂“贈票”“免票”的受益者,往往具有上級部門、關係單位的背景,相關管理部門、經營企業能否在接到這些不合理要求時,也能坦然説“不”、大膽拒絕,甚至可以向相關紀檢部門反映?而那些通過各種非正常渠道希望“免票”的相關當事人,能否對照八項規定、作風要求,自覺遵守管理制度?

  面對“逃票”現象,也需要更深一步思考:如何處理好景區的公益性與商業性關係?如何解決好原住民、遊客,旅遊企業和管理部門之間的利益平衡?(鄒雨樓)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