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缺失或成中國市場經濟的致命傷

時間:2011-05-05 13:57   來源:中國青年報

  越來越不讓人放心的餐桌,讓普通百姓切實感受到中國企業誠信缺失的嚴峻現實。據商務部統計,我國企業每年因信用缺失導致的直接和間接經濟損失高達6000億元。違約、造假、欺詐幾乎每天都在上演。(《經濟參考報》5月4日)

  另有數據顯示,我國企業壞賬率高達1%至2%,且呈逐年增長勢頭,而成熟市場經濟國家的企業壞賬率通常只有0.25%至0.5%;我國每年簽訂約40億份合同,履約率只有50%;我國企業對未來付款表現缺乏信心,近33.3%的企業預計情況將“永不會改善”。

  6000億元是中國2010年稅收總收入的近1/12,可見中國企業的信用缺失已經到了何種地步!這些損失還僅僅是中國企業的,並未將普通公眾所受損失及中國社會因社會成員失信所造成的損失計算在內。其實,信用缺失對國家和社會的危害,遠遠不是損失一些金錢那麼簡單,它還直接關係到社會道德水準和文明程度的高低,制約整個國家經濟發展的速度及經濟秩序的穩定,是市場經濟的致命傷。

  市場經濟是自由、平等、競爭的經濟形式,公平競爭、自由交易是它得以發展壯大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障。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雖然離不開法律規範的引導和約束,但它的良好運轉主要依靠市場主體的協商一致和相信能實現各自預期基礎上的自覺履行。這就要求市場主體切實樹立誠信意識,以“君子一言、駟馬難追”的良好信用示人。如果市場交易各方缺乏信用,彼此擔心訂立的合同或契約可能淪為一紙空文,不僅自己的交易預期泡湯,甚至還可能讓自己付出的貨物或貨款無法追回,那必然會使交易效率大大降低,還會大大增加交易成本,嚴重的糾紛還會引發危害社會的暴力和兇殺犯罪。

  其實,國人自古以來就十分重視誠信,“人無信不立”、“一諾千金”都是中國社會無比珍視信用的良好佐證。然而,在正式進入市場經濟之時,我們的誠信意識和信用觀念卻大大落後了,原來通行于“熟人社會”的信用規則再也無法保持它的強大活力,不少人“言出必行”的傳統理念逐漸被“生人社會”的“賺錢第一”法則腐蝕和掩蓋。於是,只要能得到錢,手段是否正當,是否符合道德和法律,是否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的要求,已不再重要。加之,我國市場經濟剛剛起步,對規律的認識以及在此基礎上的立法約束嚴重滯後,失信成本過低,最終導致整個社會誠信意識的嚴重缺失,社會信任變得異常脆弱,幾乎處處陷阱,人人自危。

  遏止整個社會的嚴重道德滑坡,拯救社會誠信,已經刻不容緩。當然,這既要靠教育和引導,也要靠規範與制裁。首先要教育公眾充分認識到誠信對一個社會的極端重要性,人人珍視個人信用,國家機關及其公職人員要做守信踐諾的模範,給普通公眾樹立榜樣。同時,加大徵信系統的建設力度,讓不守信者留下終生“污點”,避免守信與不守信一個樣,甚至出現守信吃虧的不良現象。另外,還要加強相關法律制度的建設,制定信用法,為社會誠信提供明確的行為規範和嚴厲的制裁措施,真正做到“讓不守信者寸步難行”。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