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士鮮血不會也不能白流

時間:2014-10-02 11:21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2014年8月31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表決通過,將9月30日定為國家烈士紀念日,次日,民政部公佈了300名著名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圍繞弘揚英烈精神,政府和民間早已達成共識,並且是在互動中不斷加溫,一系列新舉措産生出來。比如,2013年7月,中辦、國辦、軍委辦聯合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烈士紀念工作的意見》,年底,解放軍總政治部在北京西山國家森林公園建起保密戰線無名英雄紀念浮雕。2014年3月,國家隆重迎接自韓國歸來的437具志願軍烈士遺骸,等等。所有這些都在向我們發出強烈信號,借助英烈推動價值系統與精神大廈建構。

  弘揚英烈精神所以成為政府與民眾良性互動內容,主要原因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中國實現大國崛起的必然要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當下中國社會的最強音,同時強大的綜合國力也把中國推向世界中心地帶,這些都在強化著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這就要求我們思考一個過去未及思考或思考不深的命題:大國崛起于哪?

  歷史早已證明,大國崛起于文明,奠基於精神。沒有強大的犧牲精神作支撐,便無法承擔起更大的責任,因而也就不能立身於人類文明的制高點起引領作用。而激發和弘揚犧牲精神,對於我們這樣的國家和社會來講,無過於從先烈那裏尋找精神元素或基因。我們必須從歷史中,特別是從中國革命史中尋找優良的精神因子,這就必然把英烈精神突出出來。

  第二,解決社會矛盾與周邊安全威脅的特殊要求。我們原本是一個精神富有的國度,因為共産黨是靠精神起家的,並且這個精神力量還源自政治信仰下的政治活動,這一點從新中國成立之初的社會風貌即可看出。改革開放後,中國由一元主導到多元並存,特別是支撐原有價值系統和精神大廈的世界政治生態發生巨變。反映到社會生活中,就是社會道德滑坡和很多人精神蛻變。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尋找強大的足以與人的物質慾望達成平衡的精神力量。很顯然,沒有任何一種精神力量能與英烈精神相媲美。

  再者,最現實的挑戰是安全威脅,由於大國成長過程中矛盾和摩擦往往難以避免,無法回避“成長的煩惱”,這就意味著雖然中國不挑起戰爭,但中國無法徹底排除戰爭,有戰爭就有流血犧牲,這需要英烈精神來支撐和滋養。

  第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積極倡導。高度重視精神建設,是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執政理念的突出特點。尤其是黨和國家最高領導人習近平,在上任伊始,就突出強調堅定信仰信念,甚至鮮明提出共産主義信仰是共産黨人“精神上的鈣”。包括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八項新規、“反四風”,以至“打老虎拍蒼蠅”,都是為信仰信念提供支援。而要獲得更豐富的精神因子和力量,一定要借助英烈精神,這是共産主義信仰的最佳載體和最深刻的詮釋。

  烈士的鮮血不會也不能白流,他們永垂不朽,他們的精神照耀我們前行。(作者公方彬為國防大學教授)

編輯:趙靜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