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醫院“死亡率”,不如就手術定標準

時間:2014-07-31 14:02   來源:新京報

  關注醫院死亡率有一定必要,但籠統地整體談死亡率可能意義不大,對一些具體的疾病和手術,公開一個大致的死亡率標準,以此來衡量醫院業務水準,或許更具有指導意義。

  據《新京報》報道,目前正在公開徵求意見的二、三級醫院醫療服務能力標準,因限定死亡率而引發爭議。有人擔心這樣做是否會導致大醫院拒收重症患者,讓生命垂危的病人只能“回家等死”。但衛計委昨日的回應已經“辟謠”——死亡率是引導性指標而不是強制性指標。

  相信現在的官方回應,可以讓公眾和很多醫療界人士松了一口氣。公眾對控制醫院手術死亡率這種管理事務,或許並不感冒,但卻格外擔心的是醫院趨利避害的態度和行為,這種導向的確有可能製造一種不安的氛圍。在本能上,人們是希望醫院竭盡所能搶救病人,任何一種對這種理念和態度的人為干擾,釋放的都是消極的信號。

  但關注醫院的死亡率,是否毫無必要呢?一些醫院表現出來的過激反應説明,對是否該出現死亡率的規定仍普遍存在爭議。在醫療界,關於手術死亡率及手術差錯率的話題,從來都是各個醫院的“禁區”,公眾很難得到這種敏感和重要的資訊。難道是這種資訊不重要嗎?當然不是。一個醫院的手術死亡率及並發癥的發生率,以及手術醫療事故的發生率多少,對指導人們就醫是一種至關重要的資訊。

  關注醫院“死亡率”,是為了想方設法降低死亡率,不是讓某家醫院自己悶頭單槍匹馬地降,而是相互分享成功和失敗的管理經驗,在一個可靠數據的指導下,少走彎路和錯路。每降低一個數字的死亡率,對應的就是一條條生命得到了拯救。從這個角度而言,管理者開始帶頭關注“醫院死亡率”,或許並不是壞事。

  關鍵問題就在於,醫院的死亡率如何,確實受很多因素影響。如果要以這個為“參考”,來評價醫院的話,具體怎麼“參考”確實是個問題。在國際醫學界,通常會對某些重大疾病、手術指定一個平均水準的死亡標準,供行業參考。所以,如果要關注醫院死亡率的話,籠統地整體談死亡率可能意義不大,對一些具體的疾病和手術,公開一個大致的死亡率標準,以此來衡量醫院業務水準,或許更具有指導意義。(吳帥 醫生)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