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創新思維增活力

時間:2014-03-20 15:07   來源:人民日報

  只有讓創新思維成為一種習慣和本能,我們才可能以求新求變的活力衝破守成的暮氣,在進退兩難的糾結中闖出一片新的天地

  同樣是面對新形勢下錯綜複雜的基層社會矛盾,為什麼浙江諸暨的“楓橋經驗”就能與時俱進,成為各地借鑒的樣板?同樣是探索農村産權制度改革,四川成都靠什麼保護農民權益、防止基層政府缺位和越位?同樣是幹部選拔任用,陜西紫陽又是怎樣改變“少數人選少數人”的傾向,真正體現民意導向?

  仔細探尋這些改革探索背後的成功奧妙,無處不體現著創新的強烈衝動,蘊含著創新的無畏勇氣,閃爍著創新的思想火花。

  在現代漢語裏,改革創新,已經成為一個固定搭配。30多年來的改革開放史,就是一部以創新把握機遇的歷史。我們衝破觀念的桎梏,以思想的解放推動改革的突破;我們創造性地在社會主義國家建設市場經濟,以經濟體制的根本性創新帶動各方面制度的創新;我們把自主創新上升為國家戰略,奮力補齊生産力落後的短板。是創新,給了改革無盡的動力,重塑了整個國家的面貌。正因此,習近平總書記才會不斷強調創新思維的重要性,要求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將改革創新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各個領域各個環節。

  沒有創新的思維方式,就沒有創新的行動和實踐。面對新情況新問題,不是憑經驗翻老黃歷,不是循舊例找教科書,而是努力想新辦法、找新出路,並且掌握了創新的內在規律和訣竅,我們才算是真正擁有了創新思維。只有讓創新思維成為一種習慣和本能,我們才可能以求新求變的活力衝破守成的暮氣,在進退兩難的糾結中闖出一片新的天地。

  愛因斯坦説,“常識就是人在十八歲之前形成的各種偏見”。這裡所説的“常識”和“偏見”,指的是那些在週而复始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形成的所謂“規矩”和“慣例”。依著這些規矩和慣例行事,常常是最省力的,因為它無需絞盡腦汁思考改變,也不用為“異想天開”承擔責任。然而慣例最容易捆住手腳,慣性最容易滋生惰性。對於領導幹部而言,假如任由思想被“規矩”馴化,由強大的慣性推著走,既沒有挑戰“常識”的雄心,也沒有打破“規矩”的勇氣,我們靠什麼克服體制的弊端、提升行政效能?又如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擺脫處於産業鏈低端的困境?

  以新方法解決新問題、以新思路謀求新發展、以新眼光把握新機遇,不做墨守成規的太平官,説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不僅要克服得過且過的惰性,更須有敢冒失敗風險的擔當。調查顯示,創新意識與年齡、職位呈現出負相關,往往是那些入職頭5年的人,最富於創新精神,因為他們試錯的風險最小、成本最低。這給我們以強烈警醒:在全面深化改革時不我待的今天,領導幹部一定要自覺衝破患得患失對創新衝動的抑制,才能不斷提高“創新情商”,實現革舊圖新的“驚險一躍”。

  如果説勇氣是“創新情商”,能力則是“創新智商”。創新雖然沒有固定的模式,但也決非無規律可循。實踐證明,領導幹部培養創新思維、提高創新能力,需要強化問題意識,始終對最突出的困難和問題抱有一種“不依不饒”的態度;需要提高整合創新意識,善於到群眾中尋找創新的靈感火花;需要對新生事物永遠保持高度的敏感,善於尋找新技術、新手段與老問題的對接點……只有不斷用這些尺規丈量自己、刺激自己,我們才能摒棄“時代都變了,還是老一套”的舊、克服“群眾都過河了,你還在摸石頭”的慢、防止“腳踩西瓜皮,滑到哪算哪”的亂,真正激發出創新熱情、凝聚起創新能量。

  康有為在《大同書》中,曾構想一個充滿創新氣質的國家,“創新理者為聖哲,創新術者為慧巧,創新益者為明智”,讓全社會“皆創新之是圖,無他志焉,無他思焉”。今天,日益強大的國力,為創新鑄就了遠比當年雄厚的基礎,全面深化改革的實踐,為創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寬廣舞臺。以敢為人先的銳氣激發創新熱情,以上下求索的執著砥礪創新智慧,我們就一定能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將我們這個有著5000年曆史的文明古國,建設成具有強勁競爭力的創新型國家。(人民日報評論員)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