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管創新業務應慎搞“突然襲擊”

時間:2014-03-18 13:37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日前,央行突然發文,叫停了包括二維碼支付及虛擬信用卡在內的多項網際網路金融創新業務模式。央行稱,上述舉措是基於確保用戶資金安全性的考慮。央行支付結算司副司長周金黃表示:“與傳統業務相比,包括二維碼支付、虛擬信用卡在內的創新業務,涉及不少新技術、新流程和新的識別技術,一些方面目前的既有規則並未涵蓋,存在一定風險隱患,央行需要對此有進一步研究。”(3月17日《21世紀經濟報道》)

  儘管央行反覆強調,臨時叫停虛擬信用卡等網際網路金融創新,是為廣大用戶的財産安全著想。但從相關消息引發的輿論反響來看,央行的“一片苦心”似乎並未被眾多網際網路用戶“領情”。相反,質疑央行維護關連線構既得利益、扼殺金融創新的觀點,卻在輿論和眾多網路平臺贏得不少共鳴。如此局面,相信是上述監管措施制定者始料未及的。

  撇開情緒化的爭吵以及目前缺乏證據支援的各類“誅心之論”,從技術角度分析,央行對於虛擬信用卡及二維碼支付所存在風險隱患的擔憂,其實不無道理。在對上述風險出臺系統性評估及管控方案前,採取一些臨時性措施以解燃眉之急,倒也是無可厚非。然而,監管當局應該注意到,真正觸動輿論反彈的,其實並非是上述監管措施的具體內容,而是央行發佈這一措施所採取的“突擊下發文件”這種幾乎毫無預警的“突然襲擊”方式。

  事實上,在過去一年多來的貨幣政策及外匯市場的監管實踐中,央行倒是頗多運用了“突然襲擊”的手法,以確保政策的保密性及實施效力,同時打擊部分市場炒家利用政策預期進行短期投機的行為。而從市場反饋情況分析,此類做法倒確實震懾了不少投機客。

  可是,將這種針對貨幣政策及外匯市場的監管手法,移植到對網際網路金融等創新業務的監管上,卻實在有“南橘北枳”之風險。以監管措施猝然叫停,創新業務相關企業蒙受的經濟損失,不一定比那些押錯賭注的投機客更大,但對這些創新企業乃至整個行業産生的寒蟬效應,卻遠遠大於央行對短期市場投機行為的嚇阻。

  畢竟,較之於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短期市場投機行為,真正的創新業務開發往往需要經歷長時間的精力及資源投入,而這些前期投入能否收回成本,本身也存在巨大風險。投機者進行炒作所需要的只是稍縱即逝的內幕消息,而創新業務需要的則是一個穩定持續的監管環境和政策預期。

  因此,“監管突襲”最大的負面效應,不在於令相關企業暫時失去了創新業務可能帶來的商業利益,而在於令網際網路企業和金融企業未來在進行跨業金融創新時,對於監管的容忍度和操作頻率有著更為悲觀的預期,進而令這種創新的信心蒙上陰影。進而令本來就要花費較大前期成本的實質創新變得更加乏人問津,卻會助長部分毫無技術含量的“偽創新”大行其道。而這樣的情形也絕不僅僅局限于金融領域,在諸多新興行業及通訊、能源等傳統上較少對外開放的行業,類似的監管突襲做法及其負面效果,也是屢見不鮮。

  對監管當局而言,在“突襲”之外,其實完全可以選擇進行風險提示或內部溝通等方式,對於創新業務的風險進行臨時性管控,甚至在極端情況下,完全可以用事後追溯重罰的方式,對於具有極大風險性的不當創新行為進行懲罰,以此在表明監管審慎態度的同時,維護各類企業進行商業模式創新的寶貴熱情。(華化成)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