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霾治污提速亟須大數據思維

時間:2014-03-17 13:05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我國居民暴露在環境污染中的情況是怎樣的?環保部日前發佈了首個全國性的大規模研究結果,結果顯示,我國有2.5億居民的住宅區靠近重點排污企業和交通幹道,2.8億居民使用不安全飲用水。(3月16日《東方早報》)

  相較于模糊的語言表述,直觀的數據顯然更具傳播優勢。但人們對於水污染乃至整個環境狀況的知情權與知情慾,顯然不止於此。比如,這2.8億人口如何分佈?不安全飲用水到底有多嚴重?是哪些因素造成?有怎樣的具體危害?這些都比一個大數字更“接地氣”。而要給出這一類“數字背後的數字”,就必然要牽涉時下一個傳播度頗高的概念——“大數據”。

  何謂“大數據”?不同的應用領域對應不同的解釋。在環境監測上,我們至少可以這樣理解,它包括污染的嚴重程度、類型、交叉程度、分佈區域、危害、所波及的人數等各種具體數據,以及基於數據之上的綜合分析,它能為環境治理和環境資訊公開找到一條更為便捷與高效的路徑。

  建立“大數據”之所以重要,是因為我們當前已處於傳統環境風險與新型環境風險並存的時代,如果依然延續傳統的治理模式,已很難滿足公眾的知情權和治理需求。霧霾等現代型環境風險的出現,也自然為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不採用“大數據”分析,建立立體的治理框架和資訊公開機制,環境危機的應對就難免力不從心和低效。

  我們對於無處不在的污染和危害究竟知多少?前段時間紛爭一時的霧霾危害,至今也難見權威結論,就可見其中的資訊匱乏程度之嚴重。可以説,無有效的“大數據”支撐,就不能使環境危害的程度被徹底的認識,也就更難兌現為有力的環境治理。

  於此而言,加快環境監管、監測的“大數據”步伐,以立體的方式來測量與評估環境的影響,是現代化治理的題中之義與前提條件。它的必要性還在於,任何成功的環境治理經驗都表明,化解環境危機,不可能僅僅依靠某個職能部門,民間組織和公民個體的參與同樣必不可少。只有充分的數據公開才能確保讓每個人都置於可被認識的環境風險之下,也才能贏取環境治理上的最大動力和參與度。

  事實上,環境監測方面的“大數據”嘗試已經在開啟。這之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由著名環保人士馬軍領銜的環保NGO組織——公眾與環境研究中心。他們已于2006年開始先後制定了“中國水污染地圖”和“中國空氣污染地圖”,建立了國內首個公益性的水污染和空氣污染數據庫。

  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報告中強調,要像“向貧困宣戰”一樣“向污染宣戰”。而“向污染宣戰”,首先需要的就是“知己知彼”的環境資訊獲取與公開,“大數據”正是其實現的重要手段之一。加快環境監管的“大數據”步伐,當被早日提上議事日程並付諸實施。(朱昌俊)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