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改革 共謀更美好的明天

時間:2013-11-07 18:20   來源:央視網

  “改革開放始終是推動黨和人民事業發展的強大動力”、“新時期最鮮明的特點是改革開放”……這些已成為人們的共識,有太多足以支撐的歷史來詮釋: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從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到成功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從迎戰非典、抗震救災到舉辦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從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到構建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並舉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一樁樁,一件件,中國取得的成就舉世矚目,積累的經驗彌足珍貴。

  用論者的話説,中國在這個階段之所以能辦成一系列大事、辦好一系列喜事、辦妥一系列難事,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推進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始終把解放思想作為強大思想武器,始終把改革開放作為強大動力”。

  正因如此,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始終把改革創新精神貫徹到治國理政各個環節”。以上個月為例:10月7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13亞太經合組織(APEC)工商領導人峰會演講中表示,中國正在制定全面深化改革的總體方案,將統籌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等領域改革。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隨後出席東亞峰會時亦強調,中國將堅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加快經濟結構調整,更加依靠創新驅動,“不斷釋放內需潛力、市場活力和發展的內生動力”。10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在出席活動時透露,這一輪改革範圍之廣、力度之大,都將是空前的,必將強有力推動經濟社會各領域的深刻變革,促進各項事業發展。10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問題,並修改將在三中全會上審議的《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文件稿。

  這些信號,被輿論解讀為“預示著十八屆三中全會將目標定位於深化改革”。事實上,回望十八大以來近一年時間,中國經濟社會已經呈現出勇涉深水區、敢啃硬骨頭的改革取向。

  一是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上任後大力推動政府職能轉變,有力促進了政治體制改革。自全國“兩會”審議通過《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後,截至9月25日,新一屆政府取消和下放的行政審批事項已達221項,極大激發了市場和社會活力。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認為,深化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目標是實現“三清”(幹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四權”(廢除特權、弘揚民權、約束公權、保護私權),而這些目標的實現,都跟政府自身的角色轉換、執政理念和方式的改變息息相關。

  二是大刀闊斧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今年5月,國務院批轉了《關於2013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工作的意見》,確定今年要在行政體制、財稅、金融、投融資、價格、民生、統籌城鄉等領域加大改革力度。近日,由中央編辦、發展改革委等35個部門組成的經濟體制改革聯席會議制,已由國務院批復同意成立。緊扣簡政放權的政治背景,以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為主攻方向,促進需求結構調整和産業結構升級——這是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現實路徑。以宏觀數據而言,2012年第二季度至2013年第二季度,中國GDP增速從7.6%下降至7.5%,同一時期,美國的GDP增長率從2.8%下降至1.4%,可見,在“有效益的增長”中,中國經濟並未因深化改革而出現所謂“斷崖式下滑”。

  三是依法有序加強社會體制改革。當前,我國既處於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又處於社會矛盾凸顯期,黨的十八大提出,要在改善民生和創新管理中加強社會建設,加強社會建設,必須推進社會體制改革——而社會體制改革的重點,在於社會管理創新。5月25日,中國社會體制領域的首本藍皮書《中國社會體制改革報告2013》與公眾見面,藍皮書認為,近年來,中國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得到加強,就業、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得到長足發展,應急管理邁上新臺階。十八大以後的2013年,民生領域發展迅猛,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立健全,公眾訴求表達與利益維護機制不斷完善,政府與社會的邊界更為清晰,矛盾調處機制顯現出理性與法制的力量。十八大提出的在國家、社會和公民層面分別倡導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核心價值觀,正在社會體制改革中轟轟烈烈實踐。

  此外,習近平總書記近期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要繼續推進文化體制改革,推動文化事業全面繁榮和文化産業快速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這一系列改革的藍圖與願景,構成了十八屆三中全會改革大局的開篇。

  任何一場改革,都涉及利益陣痛,都會遇到大小不等的挫折與困難,但今天的中國,不僅有底氣、有能力,更有信念、有夢想,在改革開放的連聲號角裏,共同謀劃並開創更美好的明天。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