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作風,政府何惜階前三尺之地

時間:2013-11-07 13:38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民意被堵在大門口,得不到關注和尊重,就讓有形的墻變成黨群、政群的隔心墻

  記者日前在甘肅河西走廊的敦煌、瓜州、臨澤等地發現,這些地方近年來在縣委政府辦公場所改造中,都拆除了大院圍墻。一些幹部原來擔心的治安差、衛生差、管理難等問題卻並沒有出現。

  沒了圍墻,辦公大樓隨便進,群眾辦事、上廁所都行。原來的縣委政府大院改造成廣場和花園,群眾三五成群,在裏面聊天、鍛鍊。當地幹部説,當初拆除圍墻時有人擔心,沒有圍墻難管理,群眾進來損壞了設施咋辦?到處扔垃圾、隨地大小便咋辦?群眾鬧意見,直接進辦公室鬧騰咋辦?但運作多年來發現,這些現象很少發生,倒比有圍墻時好管理了很多。

  當地幹部的説法一語中的:敢不敢拆除圍墻不是管理問題,是態度問題,是信心問題。

  “高墻圍大院,進門查八遍”。這是群眾間流傳的一首打油詩。一些地方之所以不敢開放辦公,一是工作有漏洞,留下諸多問題;有了問題,解決問題的態度又不積極,不動腦筋想辦法,群眾一旦找到府,便束手無策,索性一墻蔽身,萬事大吉;二是少數黨委政府工作人員缺乏公僕意識,不願讓辦公場所姓“公”,甚至把辦公大樓當成私宅官邸,裝修豪華,多吃多佔。

  群眾找黨委政府,事好不好辦且另説,“門難進”已讓群眾意見頗大,一些地方黨委政府高墻大院,門衛森嚴,對來辦事的群眾三查五審。長此以往,危害不淺。民意被堵在大門口,得不到關注和尊重,就讓有形的墻變成黨群、政群的隔心墻。於是大門越不開,越不敢開。

  “拆墻”顯示執政態度和執政信心。敦煌市委一些幹部説,因為黨委政府門好進,群眾意見能及時反映及時解決,就不會積壓意見,這樣形成良性迴圈,工作只會越來越好做。大門一開帶來了一系列積極變化。

  走群眾路線是各級黨委政府工作的基本要求,黨員幹部紛紛走村入戶,聽民聲,解民憂。對送到府來的民情民意,更應該充分尊重。開放辦公,增強相互信任,黨委政府又何惜階前三尺之地? (聶建江)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