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更大智慧和勇氣迎接改革再出發

時間:2013-11-07 13:21   來源:央視網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社會發出的最強音無疑是改革。無論是習近平對中國夢的強調,還是李克強闡述“改革紅利”;無論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制定改革的總體方案、路線圖、時間表,還是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如何深化改革,都彰顯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推進改革的決心。在過去的一年中,廣大幹部眾已深刻感受到黨和國家發生的深刻變化,也從中看到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治國理政的大思路。

  經濟領域的改革已初顯成效。在全球經濟發展步履艱難、不確定性、不穩定性因素增多,同時唱衰中國經濟的論調又起的情況下,我國國民經濟運作實現了穩中向好,是非常不容易的。在經濟下行時,中央沒有依靠投資來刺激,而是更加注重調整經濟結構和提高發展品質,保持合理的發展速度。宏觀調控守住了穩增長、保就業的“下限”,把握住了防通脹的“上限”,城鎮就業和城鄉居民收入都實現同比增長,東西部、城鄉差距進一步縮小,發展紅利更多地體現在了“人民得實惠”上。

  經濟穩中向好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我國更加注重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更加注重增強市場主體的活力。十八大後,“簡政放權”力度空前,中央相繼取消、下放了200多項行政審批事項,取消和免征了300多項中央級和省級行政事業性收費,還取消了一批達標評比、評估和相關檢查活動,為地方和企業“減負”。僅“營改增”一項稅收改革措施,便可使中小企業節稅四成,全年減負1200億元。建立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標誌著改革開放又上一個新臺階,其意義堪與深圳經濟特區和上海浦東新區成立相比。此外,積極穩妥推進新型城鎮化,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壓縮過剩産能,保護生態環境;積極引進人才,釋放科技創新潛力……各種政策措施密集出臺,中國新一輪改革的框架和路徑,在實踐探索中日益走向清晰。

  習近平總書記説:“改革開放任務越繁重,越要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越要確保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履新後,深刻體察廣大幹部群眾的心聲,以“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堅韌行動,強力推進反腐倡廉建設和作風建設,堅持“依法治腐”、“老虎蒼蠅一起打”、“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顯示了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正在不斷完善;一些位高權重的腐敗分子的密集落馬,彰顯了我們黨一查到底、絕不姑息的態度,黨在人民群眾中的公信力進一步提高。在作風建設上,中央領導人以踐行“八項規定”為突破口,率先垂范:不準別人做的事,先管住自己;要求別人做的事,自己首先做到。

  從貫徹“八項規定”到認真整治“四風”,再到把整治“四風”作為群眾路線實踐教育活動的主要任務,有人説,以往的學習教育活動多是從基層開始“試點”,這一次則是從中央政治局開始試點。而各級黨政領導班子迅速跟進,一級做給一級看,直接帶來了黨風政風的大變化。

  當然,我們也必須看到,改革發展到今天,皆大歡喜的普惠式改革越來越少,有得有失的利益調整型的改革,已經越來越不能回避,包括圍繞市場化、民主化、法制化的很多改革,都是最難啃的硬骨頭。如果説改革開放初期來自黨內的阻力,很多還是圍繞改革是與非的觀念之爭,那麼,現階段改革所面臨的阻力,更多的是利益之爭。這種利益的分化和衝突,使改革的複雜性大大增加。如果説,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我們需要衝破的是思想禁區,那麼今天更需要衝過“利益雷區”。衝破利益雷區的難度和危險程度,都大大超過了衝破思想禁區。因此習近平主席説:“必須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不失時機深化重要領域改革,攻克體制機制上的頑瘴痼疾,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

  相信即將召開的十八界三中全會,將在新的起點上凝聚改革共識,匯集改革力量,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籬,最大程度地釋放“改革紅利”,讓改革成果惠及更多的人。(特約評論員 《求是》雜誌研究員 黃葦町)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