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環境保護部表示,我國正逐步建立並完善環境空氣品質監測網路及預報預警平臺,已印發《城市大氣重污染應急預案編制指南》,指導地方制定應急預案,妥善應對重污染天氣。環保部還制定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重污染天氣應急管理工作方案》。
隨著幾天前一場秋雨的遠去,嚴重的霧霾又重回京津冀上空。大氣污染治理這個沉重的話題,也再次引起輿論關注。環保部今年5月印發《城市大氣重污染應急預案編制指南》後,各地隨之著手制定具體工作方案。比如,與北京地區“同呼吸”的河北省,已經依據環保部的相關方案,制定了《河北省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該預案現在公開向社會徵求意見建議。北京市空氣重污染日應急方案目前也正在修訂中,此前披露的資訊顯示,北京市的應急措施可能包括機動車單雙號限行、土石方作業和露天施工停工、中小學校停課等。
城市大氣重污染應急管理工作,是大氣污染監測、預警工作的延續。監測、預警和應急管理,是城市應對大氣重污染的必要舉措,三者是有機的統一體,不可偏廢。我們看到,京津冀在緊鑼密鼓制定應急方案的同時,有關部門已經推出了相關監測預警方案。自今年11月供暖期起實施的《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重污染天氣監測預警方案》中規定,預警資訊發佈內容包括區域或城市未來24小時、48小時重污染天氣發生的時間、範圍、預警等級等。
此次環保部有關應急管理工作方案明確提出,要將重污染天氣應急響應納入地方政府突發事件應急管理體系。突發公共事件是指造成或可能造成嚴重社會危害的自然災害、社會安全事件等。在通常的概念中,自然災害主要包括水旱災、地震、森林草原火災等。此次國家有關部門將“重污染天氣”納入政府突發事件應急管理體系,無疑是充分考慮歷史教訓和我國特殊國情的結果。
空氣污染發生時,可能因局部地形特徵、氣象條件,導致污染物短時間聚集,進而引發對人體健康造成嚴重負面影響的緊急事件。1952年12月英國倫敦發生持續6天的大霧,濃霧下,倫敦因呼吸道疾病死亡4700多人,隨後幾個月又有8000多人因此類疾病陸續死亡。這就是震驚世界的倫敦“毒霧事件”。反觀中國,隨著近年來經濟高速發展,城市機動車保有數量在短時間內激增,大氣污染類型也迅速由燃煤型污染轉變為燃煤、機動車、工業排放多類型污染。這種高負荷共存的重度複合大氣污染類型,是發達國家此前沒有經歷過的。由於缺乏前人治理經驗作為參考,我國大氣重污染災害的不確定性必須高度關注。
城市大氣重污染應急管理工作,是短期應急手段,也是我國大氣污染防治鏈條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我國大氣污染問題是長期積累形成的,大氣污染治理任務重、難度大,必須付出長期艱苦的努力。推廣新能源汽車,加快提升燃油品質,督促企業技術改造,所有這些工作都要常抓不懈。大氣治污要打持久戰,要建立長效機制,但對於不時出現的大氣重污染災害,也不能聽之任之。
大氣重污染來臨時,地方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必須採取及時、果斷的應急措施,有效抑制污染物濃度上升,把重污染帶來的危害降到最低,最大程度保障居民的身體健康。(評論員 樊大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