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改革開放“試驗田”

時間:2013-10-02 18:32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29日正式掛牌,這標誌著各方關注和熱議的上海自貿區已正式進入實際運作階段。此前,國務院印發了《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在上海市外高橋保稅區等4個海關特殊監管區、共計28.7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建設中國大陸第一個自由貿易試驗區。

  設立上海自貿區是國家啟動新一輪改革開放與發展的重要戰略佈局。當前,世界經濟環境正在發生深刻複雜的變化,多哈回合談判陷入僵局後,雙邊和區域貿易協定則在加強,特別是由美國推動的跨大西洋(TTIP)和太平洋夥伴關係協議(TPP)談判,對中國是新的挑戰和壓力。與此同時,發展中國家利用外資競爭加劇,一些國家的成本要素優勢逐漸顯現,而中國的優勢在下降,資本向外轉移已露出端倪。

  從國內看,經濟轉型升級與結構調整步履維艱,新的經濟增長點缺乏。絕對優勢在下降的同時,政府的管理效率亟待迅速提高。在此背景下,中國必須推動新一輪的改革和開放,立足於綜合優勢,向改革要效益。這需要探索和創新,而上海自貿區的建設,就是著眼于全國的發展戰略需要、著眼于全國新一輪改革開放而設立的創新“試驗田”,以期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發揮示範帶動、服務全國的積極作用,促進各地區共同發展。

  上海自貿區承擔著貿易自由化、投資自由化、金融國際化和行政精簡化四項使命。設立上海自貿區也可以説是二次“入世”,如果説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第一次“入世”是被動接軌,那麼第二次“入世”,則是更高層次的“入世”,是全面、超前、主動與國際接軌。全面意味著不僅是貿易,而是投資、金融和政府管制等諸方面與國際接軌,超前意味著是在一個小範圍內的先行先試再推廣至全國,主動接軌意味著主動順應全球化經濟治理新趨勢新格局、主動對接國際貿易投資新規則新要求、主動塑造我國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新紅利新優勢、主動承擔全國開放先行新使命新戰略。自貿區以開放促改革,將為未來中國經濟發展帶來新突破,為中國經濟更好地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參與國際競爭奠定堅實基礎,也會對世界經濟健康發展、貿易自由化和國際貨幣金融體系改革發揮積極的促進作用。

  上海自貿區也是人民幣國際化的試驗田。《方案》要求在風險可控前提下,對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金融市場利率市場化、人民幣跨境使用等方面創造條件先行先試。自貿區將探索面向國際的外匯管理改革試點,建立與自由貿易試驗區相適應的外匯管理體制,全面實現貿易投資便利化。鼓勵企業充分利用境內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實現跨境融資自由化。這一系列金融改革創新的實施,將形成離岸人民幣金融市場,這對加快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增強中國金融體系的國際競爭力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設立上海自貿區將對上海建設國際經濟中心、國際金融中心、國際貿易中心、國際航運中心起到重要推動作用。上海自貿區將在金融服務、航運服務、商貿服務、專業服務、文化服務以及社會服務領域擴大對內對外開放,這將大大推進上海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形成與上海“四個”中心建設的聯動機制。

  上海自貿區建設是中國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肩負著我國在新時期加快政府職能轉變、積極探索管理模式創新、促進貿易和投資便利化,為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探索新途徑、積累新經驗的重要使命。搞好自貿區建設,上海責任重大。

  祝願上海自貿區建設取得圓滿成功!(石建勳 作者為本報特約評論員、同濟大學財經研究所所長、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

編輯:趙靜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