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習慣性公開 就有習慣性質疑

時間:2013-04-17 14:56   來源:羊城晚報

  日前,網路上一則“溫州泰順24歲年輕女幹部任副鎮長”的帖子,引發公眾關注。帖子稱:“90後副鎮長出山!18歲參加工作,不知何時提任副科長級,現轉任實職副鎮長,年僅24歲。”網帖上所説的這名女幹部叫王珊珊,網帖普遍認為她有背景,幹部選拔有暗箱操作嫌疑。泰順縣委組織部回應,王珊珊此次任職考察正常。王本人則表示,“希望不要以年齡論英雄”!(4月15日中廣網)

  “不要以年齡論英雄”的回應,相信代表了很多年輕幹部的心聲。與此異曲同工的是,還有一種“總問父母是誰”的現象:一些新提拔的幹部,一旦被曝出父母或者僅僅是親屬中有人身居高位,便立刻會陷入“背景論”、“官二代”的輿論質疑中無力自拔,辯解不是,不辯解更不行,感覺相當委屈。

  動輒從年齡、家庭出身等角度來質疑幹部選拔的公正性,顯然有失公平。提拔幹部的核心標準是個人能力,而從理論上説,年齡和家庭出身之於個人能力並不是絕對的對等關係。事實上,我們也無法否認,在改革和創新以及“幹部年輕化”的時代大背景下,年輕人的衝勁和創新意識往往更被看重。而由於受到父母和家人的影響和熏陶,幹部子弟相對而言也比普通人更熟悉權力運作和官場規則,在競爭中自然是具有先天性的優勢。這或許是一種起點的不公平,但與所謂的黑幕或腐敗卻未必有必然的聯繫。

  問題是,公眾不以年齡、出身論英雄,又該以什麼來論英雄呢?幹部選任事宜屬於公共資訊,涉及權力的規範和公共管理,也與民眾的切身利益密切相關,民眾當然享有監督和質疑的權利。但問題是,現實中很多幹部選任和提拔的資訊公示往往都是惜字如金,只公佈年齡、學歷和任職崗位等概況,而對其履職經歷、表現如何、社會評價等詳情,則向來諱莫如深。這讓公眾從何監督?不得不説,公眾之所以“以年齡論英雄”實屬無奈之舉,因為在沒有其他監督渠道、表達權受到限制的情況下,公眾只能以這種劍走偏鋒的方向來倒逼官方公開更多的資訊,以達到“曲線救國”的效果。

  “希望不要以年齡論英雄”,委婉地表達了一個年輕幹部內心的委屈與不平,但事實上,公眾比被質疑的女幹部還要委屈。王姍姍所遭遇的質疑很快得到了官方的澄清,而公眾的困惑如何求解?當地組織部門回應,在鍛鍊任職期間,王珊珊等人較好地完成了各項工作目標,表現良好。“組織部門先後對王珊珊進行過六七次資格審查,資格審查是很嚴格的,王珊珊都通過了”。“表現良好”、“審查嚴格”,幾乎就是回應問題選拔的標準格式。然而,沒有足夠的資訊公開,這種泛泛而談充其量不過是一個無法對證的事實。

  沒有習慣性的資訊公開,就有習慣性的質疑。從這個意義上説,無論是普通公眾還是幹部群體,其實都是資訊不公開的受害者。遺憾的是,儘管幹部選拔醜聞時有發生,儘管公眾對幹部選拔和任用的信任度越來越低,但一些地方政府似乎還沒有認識到資訊公開的重要性,選擇性公開,應急式公開,仍是一種常態。因此,與其抱怨“不要以年齡論英雄”,不如向組織部門呼籲改進和完善公示制度。(吳龍貴)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