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絕“半夜雞叫”式決策 關鍵是公眾要有話事權

時間:2013-04-17 15:09   來源:羊城晚報

  日前,廣東省政府官方網站公佈了《廣東省法治政府建設指標體系(試行)》,自今年6月1日起施行。其中行政決策是廣大市民關注的問題,也是指標體系詳細規範的問題。文件規定,推行重大行政決策民意調查、聽取意見、專家論證制度。重大行政決策事先向社會公佈,開展民意調查,廣泛聽取社會公眾意見。按規定組織專家對行政決策進行諮詢論證。涉及民生重大決策的聽證率、民調率均達100%,社會公眾對行政決策的總體滿意度達80%以上。

  對於政府部門突擊式的出臺公共政策,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從全國來説,六年前便有相關部門半夜12點提高證券印花稅之事。從廣東來説,一些地方政府在這方面不甘落後,在多位領導一再保證廣州轎車不限購、不限外的情況下,去年廣州市突然出臺轎車限購政策,並在數日之後立刻實施。

  這樣的決策確實有效率,但其科學性和合法性如何,則存在著大大的疑問。而現在我們似乎可以稍稍放心一些了,“半夜雞叫”式的決策至少不會在廣東出現了吧。因為“法治政府指標體系”做出了明確的規定,重大決策的聽證率、民調率要達到100%,這意味著,重大決策在正式出臺之前,民眾即可以知情。有了知情權,有了民調,有了聽證會,公眾至少有了“吵兩句”、“罵兩聲”的權利,説不定還可以影響到決策。但事實告訴我們,對此也不能過於樂觀。因為我們已經無數次耳聞目睹,聽證會走了過場,民調則民意“被代表”。只要是決策,基本上都能按照政府的本意通過。

  因此,這一指標體系毫無疑問具有諸多積極意義,從制度上維護了公眾的政治參與權。但對於公眾的政治參與而言,更重要的是參與的有效性,而不僅僅是參與的過程。顯然,“體系”在維護了公民政治參與的權利之後,讓這些參與産生效果是更為緊迫的問題。

  這就牽涉到公共政策的主體問題。我們的現狀是,無論是在決策環節,還是在執行環節與評估環節,政府都大包大攬,在決策、執行和評估方面,都是最終一槌定音的決定者。一般來説,公共政策執行的主體是政府,但在決策和評估方面,仍然由政府主導,公眾政治參與的實效性就難以得到保障了。因此,要真正建設法治政府,重大決策真正做到科學性、合法性,就要讓公眾的政治參與落到實處,給予公眾在政策決策與政策評估方面的話事權是最為關鍵的因素。

  這需要相應的制度設計。首先,在民調方面,不應該再由政府出面組織,自説自話,而應該由政府和公眾共同委託專業第三方調查機構進行。其次,提升聽證會的法律地位,聽證會的意見不僅要作為政府決策的參考,而且要在一定條件下成為決策本身,比如説贊成和反對意見達到一定比例,應當如何抉擇。第三,政策評估要常態化、制度化、公開化,也要由第三方專業機構進行評估,評估的結果作為政策廢存或修正的依據。第四,人大作為代表人民的機構,要在公共政策各個環節真正發揮其法定的職能。如斯,公民政治參與的實效性可期,公共政策決策科學化可期,法治政府可期。(作者周雲 係華南理工大學教授)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