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不相信漲價謠言?

時間:2013-04-01 13:41   來源:新民晚報

  有一句話説: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比如,人們在面對不知真假的“風險”時,寧願相信它確實存在,並採取相應的預防行動,也不願因為疏漏給自己造成損失。然而,一些謠言正是利用了這種心理,迷惑人心。

  前幾天,因為有消息稱“天然氣價格將從4月起大幅上漲”,多地出現排隊搶購天然氣的現象。國家發改委明確表示這種傳言純屬無稽之談,各地職能部門也聲明暫不調價,但還是有居民堅持要提前買氣。

  對於類似的傳言,“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思維方式,很多時候是錯的。像天然氣價格之類,關係民生,不太可能悄無聲息地漲價。如果自己沒辦法判斷真假,還是應該求助於權威資訊來源。本市有不少居民先向“上海燃氣熱線”諮詢,就比較穩妥。權威部門更有必要及時、準確地回應公眾關切。媒體則要傳達正確資訊,不渲染恐慌氣氛。

  然而,為何這麼多居民輕信謠言?為何在權威部門辟謠之後,還是有居民“搶氣”呢?

  這次謠言出現的背景是,近三個月來,一些地方確已通過天然氣漲價方案,加上天然氣定價過低的觀點一直存在,也增添了謠言的“真實性”。更重要的是,雖然地方調整居民用天然氣價格有嚴格的程式規定,必須事先召開聽證會,廣泛聽取社會各方面意見,但顯然,很多居民沒有把“漲價”和“程式”“聽證會”等聯繫起來。假使做個社會調查,看看有多少人知道水電煤氣調價前必須要開聽證會,結果會如何?如果調價前的程式做得足、做得實,公眾充分知曉、參與這些程式,那麼,“不開聽證會、就不能漲價”的常識,便足以令公眾抵禦空穴來風的漲價謠言——“4月漲價”?現在馬上開聽證會也來不及。

  在“搶氣”者的心中,漲不漲價只能被動接受,能主動做的是儘量減少損失。看似不理性的行為,其實也是一種生存之道。若公眾對民生價格調整的過程缺乏知曉和參與,資訊不對稱之下,自然對任何風吹草動都十分敏感,也就容易受到謠言的干擾。調價前的程式,政府是認真走過還是當作“走過場”,聽證會是充分體現各方利益還是“一團和氣”,都會影響到法治環境、社會生態,以及公眾的決策方式。聽證會開成“漲價會”的不少見,更有甚者,在某地的一次聽證會上竟通過方案,天然氣調價實行上下游聯動機制,不再召開聽證會——聽證會自己把自己給“廢除”了。被虛置的程式,結果是被逐漸無視。

  天然氣等價格事關民生,不是不能調整,而是要調得公開、合理,充分考慮公眾的經濟和心理承受能力。這些都少不了公眾的知情和參與。其實,“搶氣”也是為了精打細算過日子,只不過力氣使偏了。人們需要的,不僅是權威、準確的資訊,還有受到嚴格遵循、落到實處的程式,來保障能代表自己的聲音,確實被聽到。(紀玉)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