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收養,才是棄嬰最好的歸宿

時間:2013-03-25 16:02   來源:新京報

  國家對於棄嬰承擔更大責任,固然需要明確,但這種責任,並不意味著要盲目擴大公立福利院。

  蘭考大火後,民間孤兒收養成為熱點問題。新京報記者調查發現,北京收養孤兒的民間組織,大多存在身份和資金等困難,一種名為“北京模式”的家庭寄養方式也陷入困境——小孩養大後被福利院接走,收養人難捨,孩子也很不開心。

  蘭考大火事件中,袁厲害收養棄嬰的不幸遭遇,引發民眾輿論對於民間收養的反思。一時間,要求規範民間收養,讓公立福利院承擔起棄嬰收養責任的呼聲四起。

  民間棄嬰收養,一直以來確實很混亂,公立福利院,確實能夠提供棄嬰更好的生活條件。但是,如果因此輕視民間收養,甚至得出公立福利院可取代民間收養的結論,卻有失偏頗。

  實際上,民間棄嬰收養,有著公立福利院無可比擬的優勢。許多民間收養,純粹是出於善心,對孩子有發自內心的愛,而公立福利院的管理則往往陷入工作化模式化。更重要的是,民間收養,尤其家庭收養,大部分規模較小,這樣很容易營造一种家庭氛圍,讓孩子真切感受到親情之愛,十分有利於孩子身心成長。

  以北京開展的家庭寄養為例,一個得結腸炎的孩子,因太小無法手術,收養人讓他趴在自己的肚皮上,“用體溫給他暖肚子”;一個彎腿的孩子,只能爬著走,收養人每天4點起床教他走路,此外還教會他演奏各種樂器……從這些生活細節可看出,一些收養人對孩子的細心呵護與疼愛,不亞於親生父母。

  可是,儘管家庭收養有著種種優點,連北京一位公立福利院負責人也坦陳“這樣的模式是更適合孩子”,但這一模式卻難以為繼,按民政部門規定,寄養家庭的孤兒超14周歲必須接回福利機構。這意味著,一個個歷經千辛萬苦,好不容易建立起骨肉親情的收養家庭,最終的命運是被硬生生地拆開。這無論是對收養人,還是被收養的孩子,都是莫大的打擊和傷害。

  孩子長大必須離開寄養家庭,不知道這種規定的初衷是什麼?但從常識判斷,它違背了基本的人性。一株植物從一個地方移栽到另一個地方,都可能面臨生存的危機,何況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把孤兒從家庭拽回福利院,這一做法無疑是很粗暴。從中反映出,相關部門對於家庭收養棄嬰的錯誤認知。

  據悉,目前民政部已提請制定《兒童福利條例》。國家對於棄嬰承擔更大責任,固然需要明確,但這種責任,並不意味著要盲目擴大公立福利院。對於有資質、有實力的民間慈善機構以及有愛心、有條件的家庭,國家在規範其收養行為同時,提供更多的物質支援和政策扶助,這其實是國家責任更好的體現,家庭收養,這是棄嬰最好的歸宿。(國華)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