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一杯水,牽動眾人心。據新華社1月8日消息,北京“最會喝水家庭20年不喝自來水”引發網民熱烈討論。北京市自來水集團1月7日稱,出廠的自來水是安全的水,請市民放心飲用。
此前,兩位飲用水研究專家不喝自來水的新聞乍出,令很多北京人惴惴不安。企業的及時回應讓部分人松了口氣。該集團發言人還表示:“北京的飲用水及水源地是國內最好的”,並稱從1月15日開始會在網上公佈自來水水質資訊。
不過,有關“最好水”的表述遭到不少網友質疑。事實上,生活在北京的人們對於水質的質疑由來已久,一些地方的水垢相當嚴重。相比之下,作為一種應急公關手段,水質資訊公開受到了廣泛的肯定,它或多或少可以消除公眾對於水質的質疑。因為很多時候,人們寧可相信看到的,而非聽到的;寧可自己根據某些依據去判斷是不是“最好”,而不是由別人告知。
小小一杯水引發廣泛的關注甚至是焦慮,恰似一面多棱鏡,不僅折射出民眾對於飲水安全的關切,還折射出政府公共服務資訊公開不夠充分。
回應與日俱增的民眾關切,有關方面與其急著澄清自己是“最好的”,不如努力做到更好。比如借鑒它山之石:日本的自來水管道大都使用不銹鋼;德國聯邦衛生部規定,自來水公司每年都必須出具水質報告,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水質監測一小時一次。
回應日益強烈的溝通需要,則有賴於資訊公開。供水是基礎的公共服務,百姓當有充分的知情權。國家要求所有城市在今年年底之前公開水質是很大的進步,北京市率先踏出這一步值得肯定。前些天,河北邯鄲突然大面積停水,起因是山西長治苯胺泄漏,而當地又沒有及時通報。這也警示我們,有關水安全的資訊公開亟待補課,事關群眾健康的民生服務需要更多地曬曬太陽。很多時候,因為不了解所以質疑,因為不清楚所以恐懼。而資訊公開的好處就在於,一旦再有類似新聞爆出,公眾或許不會立刻相信什麼或是懷疑什麼,而是可以對照數據作出客觀理性的判斷。
北京承諾公開水質監測42項指標只是踏出第一步。為了更具公信力,水質監測體系和公開體系還應該考慮引入第三方力量如大學實驗室、衛生檢測機構等參與。
不單是水,衣食住行、教育、醫療、基礎設施建設等關係民生的很多資訊都應儘量公開。近年來,各級財政用於民生領域的支出不斷加大,但改善民生不僅僅是增加投資,還需要讓人們更便捷地獲知相關資訊,由此遠離焦慮,也有助於行使監督權,推動與民生相關的各項政策措施更好地落到實處。
1906年,一本由記者潛伏肉類加工廠而寫出的紀實小説《屠場》,引發美國百姓對食品安全和衛生的強烈關注,最終導致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的成立。這被稱為“一本書,改變了美國食品安全史”。如今,傳統媒體加上人聲鼎沸的網路空間,民眾有了更廣闊的平臺發聲,對越來越關心生活品質的人們來説,民生數據的公開步伐應該儘快跟上這個節奏。
自今年1月1日起,74個城市已開始整點滾動直播當地PM2.5監測數據,而之前,官方公佈的空氣品質檢測報告中一直沒有該項數據。對於水質以及其他更多民生數據的公開,我們擁有類似的期待。
小小一杯水引發廣泛關注甚至焦慮,不僅折射出民眾對於飲水安全的關切,還折射出政府公共服務資訊公開不夠充分。改善民生不僅僅是增加投資,還需要讓人們更便捷地獲知相關資訊,這有助於行使監督權,推動與民生相關的各項政策措施更好地落到實處。